为什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逐渐模糊(图)

发布时间:2017-11-15 10:1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11月14日 02 版 | 查看:477次

近年来,通讯方便了,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却愈加“繁琐”。教师群发消息犹如“轰炸”:公布表扬名单,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家长对教师的预期也形成惯性——作为高中教师的我,常常被家长询问:“需要我们做什么?”或者“孩子近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我在家长会上经常说:“学习层面的事,交给孩子们自己操心就可以了。平时有什么问题学生尽可以来找我,不用再通过你们。”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层面,我觉得“没有消息”就算不是“好消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种常态。家校交流理应尽量消除冗余内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本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边界。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是经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有明确社会分工以后的产物。教师获得职业技能和执教资格,要经过长期专业培训和层层考核。社会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有相当一部分就建立在这一专业化过程上。教师如果把过多的属于本专业范畴的任务转给家长,除去自身的义务不论,在实施的可能性上也要打一个问号——那些由家长来做的检查,来做的美工作品,来写的小论文,真能实现教学的初衷吗?

  学校不是万能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行为和实践,很难精确估量对个体学生的作用。这时候,确实需要家庭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护,需要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家庭与学校的不同分工,构成学生教育生活的两极,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和教育偏重点——那种《卡尔威特教育全书》里提及的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学校和家庭所有教育任务并完美完成的个例,只能发生在两百年前的德国,在如今很难被复制了。

  那么,为什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如今逐渐模糊乃至消失了?

  最表层的原因,是学生在校时间一天天变长,应有的“家庭时光”完全变成了学校时光,使得家庭教育被动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在安排晚自习以后,顺带也请家长来看晚自习。晚自习(和补课)的纪律一旦形成,每个家庭一起的“餐桌时间”就没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日时间也缩水了,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呢?

  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舆论对成绩的要求日日加重,使得身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掣肘颇多又苦不堪言,不得已转嫁压力到家长——用机械化的重复训练和检查来应对考试,的确能有效提高成绩,但又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教师的重压最终变成了家长的负担。虽然有很多家长意识到了其不合理,但架不住群体性的急功近利和对学生成绩的单向依赖。最终,是谁造成了边界不清、责任他移的状况,简直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争。

  困局并不意味着无解。学校和家庭双方首先需要对等的沟通和充分的体谅。建立家委会、家长学校,利用学校讲台资源和网络平台,充分交换教育专业人士和具有教育优势的家庭之间的意见和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互助和交流,建立“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发展”的理念,尽量在保证升学数据的前提下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这一切,虽然很难,可是总有起步的空间。各种以布置任务、交流学习信息为初衷的家长群,看似热闹,但信息的传播总是不自觉地呈单向态势,很难构成平等交流。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和家庭教育会有一次理性的重新界定,而非如现在这般模糊。

王舒成(中学教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