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二)(组图)

发布时间:2017-07-25 08:5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7月25日 06 版 | 查看:1593次

413 召存信

414 邢锦程

415 戎鹏强

416 朱兰

417 朱玉国

418 朱立红

419 朱国茂

420 许启金

421 农加贵

422 孙彦荣

423 李双星

424 李来建

413 召存信

召存信,男,傣族,19283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原州长。

1953年到1992年,召存信连续40年担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他始终不渝跟党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西双版纳州建设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团结开花结果,各族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州长

召存信一生富有传奇,胸怀民族大义,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跟党走。他组织自卫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翻山越岭跋涉到普洱(现宁洱)寻找党组织。他主动寻找解放军并积极组织各族群众配合部队渡过澜沧江,顺利解放西双版纳全境。他在西双版纳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放弃召景哈(傣语里的官职名称)官职,1957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我在党旗下宣过誓:永不叛党!这辈子我也只跟着共产党走。

担任州长期间,召存信发动村民大力种植草药,发展傣医傣药,推动傣医药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便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培育壮大粮、胶、糖、茶、果等支柱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边境贸易业,促进民族经济蓬勃发展。加大对山区贫困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强山区的道路、电力、饮用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形式帮助贫困山区发展种植养殖业和特色经济,让山区民族群众逐步脱贫致富。他致力于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开创当地多个第一: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家银行等等。

召存信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巴达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州唯一不通电的偏远民族聚居乡镇。召存信说:一定要让山上的布朗族、哈尼族兄弟们点上电灯。他很快帮助解决资金缺口,不到一年时间,架通输电线路。他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主持制定有关条例,废除千年陋习。他爱民千寨,不爱财千袋,从未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召存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14 邢锦程

邢锦程,男,汉族,19689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

邢锦程把问题当责任,把平台当事业,把岗位当战位,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以全面打基础、创新求突破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不懈奋斗,把单位建设成旗舰标杆

上任伊始,邢锦程从规范秩序抓起,自己带头做表率,引导大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谋事干事上。为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干部职工家中,了解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他协调下县委召开常委议军会,一举解决长期制约人武部建设发展的10多项矛盾问题。为解决复转退军人上访问题,他挨家逐户调查走访,深入了解矛盾困难,到相关部门逐个协调,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25名退伍军人被聘为海上民兵顾问,企业军转干部待遇得到很好落实。任职8年多来,他跑断腿、磨破嘴,将复转军人的诉求一一记录在册,积极协调解决,成了大家心中干实事、接地气的跑腿政委

邢锦程从抓民兵队伍建设入手,以一流的标准要求,不断强化民兵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他组建成立全省第一支常态化民兵应急分队,在反恐维稳、防风救灾、海上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屡屡建功,被省军区冠以陵水模式,成为民兵应急连样板队伍。他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每项建设都树成标杆,数十项工作做法在全省人武系统推广。军改开始后,邢锦程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推动单位各项建设,建设完善海上民兵连部,对海上民兵渔船实现实时指挥、全程掌控;完成值班系统信息化改造,实现办公网络、视频监控、会议系统的综合集成等。

邢锦程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3次。

415 戎鹏强

戎鹏强,男,汉族,196511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防务事业部工人。

戎鹏强是一名火炮炮管生产线上的深孔镗工,在坦克新型火炮、新型海炮、超长径比深孔产品等科研项目中,成功解决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技术难题,突破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书写深孔镗领域工匠制造传奇。

1983年,18岁的戎鹏强初中毕业后进入北重集团工作,成为火炮炮管生产线上的一名深孔镗工。他主要负责对火炮炮管内膛进行精镗,是保证火炮直线度和火炮打击精度的关键工序,产品加工误差精度均以头发丝计算。戎鹏强暗下决心,要成为业内高手。工余时间,他总是一头扎进书堆学习理论知识。为练好基本功,他反复刃磨刀具,一点点摸索、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戎鹏强的专业技能有了质的飞跃,逐渐成为专家。

19951月至7月,公司承担外援产品生产线通线任务,戎鹏强被组织派往援助地。其间,外方建议使用外国工装。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戎鹏强及时发现外国工装不适合在我国提供的机床上使用,如果继续加工,将会造成产品报废。他与中国专家共同制定挽救方案,用中国制造的工装和刀具修复。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细心的操作,成功修复即将报废的身管。外方人员很佩服戎鹏强的专业技术,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专家OK

绝不能因为自己1%的那道工序使产品报废。”34年来,戎鹏强用敬畏之心对待岗位,独创四字诀工艺法,几乎以零误差解读敬业、专业这些概念。2012年,一个在国内几乎无人敢接的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关键部件订单,摆在戎鹏强面前。要在8米长的钢质圆棒料上打一个孔径28毫米的通孔。该产品加工难度极大,精度极高,国内还没有厂家能生产。不服输的戎鹏强接过这项难题,刻苦钻研技术,一毫米一毫米地向前推进。一年半后,戎鹏强出色完成任务,成为掌握超长径比身管加工绝技国内第一人。

戎鹏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416 朱兰

朱兰,女,汉族,19768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朱兰不仅是斜土街道的好女儿,还是千家万户健康的守护神。她心里永远装着社区百姓,在全科医学道路上勇于拼搏,淡泊名利,勇于坚守,展现出一名家庭医生的高尚医德。

朱兰立足社区工作,服务百姓。多想一点、多问一点,多说一点、多帮一点,是她始终坚持的服务信念。她签约的居民很多是老年人,在居民家中,朱兰耐心地给老人量血压,一遍一遍地叮咛老人高血压、糖尿病的注意事项,怕居民记不住服药的规则,就手写下来,让居民压在玻璃板下。居民们十分信任她,把她当亲人。茶陵路75弄的周奶奶,在弥留之际还叫着她的名字。许多老病人已经搬迁到外区还辗转几路公交来找她就医。

朱兰探索医改工作,不懈追求。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中,她带头探索,迎难而上,自制宣传板和爱心便签,带领团队每家每户进行宣传讲解。她经常加班加点,有时挑灯工作到深夜三四点,是大家眼中的拼命三姐。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居委会、楼道口、马路边。目前,团队平均每人签约1068户,签约率达70.1%,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到61%

朱兰投身援建工作,倾情奉献。2009年,得知有对口援建都江堰任务,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她放弃元旦、春节休息,深入调研,多方沟通,开展义诊、巡回医疗服务,帮助解放、平义两家社区卫生中心创建规范化的发热及肠道门诊,指导平义创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被上海市卫生系统援建前方工作组评为优秀援建队员

朱兰注重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作为学科带头人,她把慢性病的有效防控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承担8项市、区级课题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家庭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在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推广。

朱兰荣获全国首届岗位学雷锋标兵、第九届中国医师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417 朱玉国

朱玉国,男,汉族,19629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

朱玉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带领村民将一个穷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村民人均纯收入翻倍增长,贫困户由385户减少到19户,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0年,朱玉国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元。他走县城、跑市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建养殖温棚、修村庄道路,实行荒地种植按亩补助,当年使全村增收40多万元。此后,朱玉国整合闽宁协作等资金,建设柠条加工厂,加工苜蓿、玉米秸秆,降低养殖成本,努力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200610月,曾记畔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国家拨付20万元扶贫互助启动资金。朱玉国与村委会商量,决定村民从互助基金贷款,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发放贷款,实行五户联保。一些村民依靠1000—2000元的互助资金,起步走上发展养殖的路子。走过7年蜕变,全村贷款从400多万元上升到53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诚信户。在朱玉国带领下,2016年曾记畔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村建档立卡户户均贷款10多万元,集体收入实现从零到18.6万元的突破。

朱玉国甘做服务群众的老黄牛,一心扑在工作上,顾了村民顾不上自己家。他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从早上出门到很晚才回家,一直忙村里的事,家里事几乎全落在妻子儿子身上。但他说:我是支部书记,我的职责是做村里人的主心骨,做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在朱玉国的心里,一个人只要为群众做了好事,苦点累点、受点委屈都是值得的。

朱玉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418 朱立红

朱立红,女,汉族,19685月生,中共党员,沈阳铁路局长春站客运值班员。

从事铁路客运服务25年来,朱立红忠诚事业、不忘初心,践行人们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坚守温暖他人、快乐自己工作理念,倾注真情服务旅客特别是重点旅客,用小小轮椅为老弱病残孕旅客推出平安出行之路。

20096月至201311月,长春站施工改造,从候车大厅到站台的路绕来绕去,一个单程就得走1000多米,临时通道还坑洼不平。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重点旅客乘车,朱立红日复一日地用轮椅护送旅客10多万人次,往返行程20万余公里。上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下到一二十岁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她轮椅姐

车站成立以朱立红名字命名的轮椅姐爱心服务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由朱立红担任团队负责人,全力做好重点旅客服务工作。朱立红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孜孜不倦地学习岗位技能,千方百计拓展服务方式,摸索出勤于巡视、掌握重点,勤于问询、了解需求,勤于照料、舒适候车,勤于护送、便捷乘降的四勤服务法,变坐等旅客求助为主动巡视、零距离服务。

为延伸服务,朱立红又推出四联服务,即建立全程爱心联系网”“劳模助残联络站”“医患急救联动线”“预约服务联心卡,使重点旅客服务从车站向列车、向社会延伸。她与在长春站办理客运业务的290趟列车的300多位列车长互留联系方式,为重点旅客开展车上车下的全程接力服务。2012年以来,每年寒暑假,朱立红都帮助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残疾学生购买车票,联系公交集团把学生接到车站,依次送上回家的火车,使长春站与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大学生之间不变的约定延续30年。

朱立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19 朱国茂

朱国茂,男,汉族,19659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海南省儋州市公安局西华派出所所长。

从警28年,朱国茂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朱国茂过度劳累,经抢救无效殉职,把生命献给了公安事业,用忠诚点燃生命之烛。

201635日,朱国茂在派出所商量工作,忽然感觉胸闷、很累,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当晚继续在派出所办公室处理案卷。次日凌晨3时,朱国茂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1岁。去世前,朱国茂仍挂念着把配枪送回派出所。

朱国茂工作向来拼命。2016年大年初一,朱国茂率队参加安保工作,早上5点出发,很晚才回家。连续5天,他始终站在前线。大年初七,极度困倦的朱国茂接到一级警卫任务,又抖擞精神连续转战6天,随后又投身元宵安保。没人知道,朱国茂当时患了重感冒,每次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跨进家门后,都得让妻子给他按摩、擦药。同事梁保强回忆说,只要朱国茂不开会、不出警,在派出所准能找到他。20157月,有人到农场中学闹事,朱国茂指令梁保强带队处理。梁保强回到派出所已是深夜两点多,而朱国茂仍守在办公室,他说:你们不回来,我睡不着。”10多年来,经朱国茂调解的民事纠纷达500多起,无一起因调解不当而致矛盾激化。朱国茂带领警员累计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3宗,查处治安案件136起,收缴子弹20发,手榴弹1枚,火药枪2支。

朱国茂习惯于以所为家,他说这样有什么事能及时处理,群众找我办事也容易。朱国茂去世后一个星期,同事收拾他的遗物时,在柜子里发现了他的整整28本叠放得整整齐齐的警情日记,近百万文字,记录着他警察生涯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朱国茂荣获全国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等称号。

420 许启金

许启金,男,汉族,19636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

作为国网系统的大国工匠,许启金三十五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实现安全生产零差错;勤于学习创新,带领团队先后研发成果54项,获得专利41项。许启金被誉为行业界的专家、状元,模范践行了钉钉子精神。

许启金能吃苦敢担当。他无数次在天气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巡查线路消除故障,多次爬上70多米高的供电铁塔操作,组织完成720多项高压带电作业,参与消除各类缺陷3000余处,从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许启金爱学习肯钻研。他把重要知识抄在纸条上,一有空就看看,几十年上万张小纸条,垒起了许启金电力专业知识的高度。由于他经常看书学习,同事遇到技术难题都喜欢找他解决,因此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金牌许老九。他还走进大学课堂,作为兼职教师给大学生上课,编写出版15万字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他带领团队研发成果54项,获得专利41项,有的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许启金重言传做表率,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一线工人,带出40多个徒弟,培养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善于创新的骨干队伍,其中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能手和人才7人。

许启金热心公益,常年开展结对帮扶,资助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开展康复治疗,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光明驿站的代言人。

许启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21 农加贵

农加贵,男,壮族,1966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

农加贵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一出校门就毅然选择到偏僻贫困的麻风教书育人,成为该村的第一任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他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无私奉献的诚朴品质。

落松地——上世纪50年代文山州广南县政府集中医治麻风病人的医治点,被人们称为麻风村19869月,农加贵顶住世俗的冷言风语和亲戚朋友的苦苦相劝,选择到落松地担任第一任教师。最初,落松地小学只有一间土坯房教室、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高矮不一的桌凳和一块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孩子们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农加贵找来了一些旧课本、旧书教孩子们读拼音、学数字,从此拉开了他教学的序幕。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农加贵一干就是30多年。他通过复式教学法,先后共培育9个教学班92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662人。现在很多都已经参加工作,有教师、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大家都说,是农老师帮助他们走出了寨子,实现了长辈们一生未能如愿的梦想。

农加贵与落松地村民30多年风雨同舟。刚到落松地村时,农加贵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村民们读信写信,买个农用机械要看使用说明书,都会找他帮忙。2002年,广南县开展扫盲攻坚工作,落松地村开办了一个成人技术班,农老师兼任夜校老师。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教村民识字,讲解实用技术,但他从没叫一声苦、说一句累。

有人问他,你要在落松地村小学教到什么时候?农加贵回答道:只要村民们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他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农加贵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22 孙彦荣

孙彦荣,男,汉族,19586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清河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兼清河县中心医院院长。

24年来,孙彦荣时刻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情系计生,勤勉敬业,开拓创新,开创了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的发展之路,使濒临倒闭的计生服务站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9933月,孙彦荣上任之初,服务站外债8万多元,60多名职工半年没发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孙彦荣集思广益,大胆改革创新,确定了以优质计生服务为基础、全面拓展人口健康服务的发展路子。多方筹资更新设备,先后购置了彩超、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100多台件。引进来与送出去结合,聘请专家定期应诊、手术、讲学,鼓励深造、高薪招聘,解决了人才匮乏等难题。一次,为聘一位副主任医师,他一周三赴石家庄。天降大雪,他在专家门前等了一个多钟头,站成了雪人儿,最终赢得专家信任、信服。在他的带领下,服务站(医院)得到快速发展,业务收入由原来的几万元增长到2.5亿元,位居河北省前列,医院竞争力排名跃进到全国第一百九十一位、河北省第五位、邢台市第一位。

孙彦荣坚持把服务全县老百姓放在首位。他主持推出了一系列面向计生户的优惠政策,开展双百万贫困患者帮扶工程,常年坚持下乡为群众上门服务,20多年来累计为10多万名贫困患者及计生户减免医疗费达3000多万元,他个人为贫困患者垫付药费2万多元。他主导服务站先后建起了家庭健康促进中心、不孕不育诊疗中心、人口早期教育中心、健康体检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和健康养老中心,构建了围绕新婚指导——优生优育——早期教育——避孕节育——家庭保健——全民健康——老年服务大人口的服务格局,为统筹解决人口健康问题,拓展服务站发展路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孙彦荣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23 李双星

李双星,男,汉族,1962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衡水市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兼阜城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

李双星先后指导、帮助152个贫困村发展棚菜种植产业,让6.7万名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李扶贫。一心一意为群众,殚精竭虑抓扶贫,李双星以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

20024月,李双星就任阜城县扶贫办主任。经过一番调查,他把设施瓜菜种植作为全县的主导扶贫产业,选择漫河乡前八丈村和倪庄村作为种植大棚西瓜的试点。第一次搞大棚西瓜试点,李双星的压力比种植户还大。他天天往大棚里跑,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大棚能手长期驻村指导,生怕有半点闪失。20034月,一场暴风雨突袭了漫河乡。西瓜大棚里一片狼藉,柱子东倒西歪,棚膜被刮得七零八落。八丈村党支部前书记给李双星打电话:李主任,这下村民全赔本了,可咋办啊?李双星无暇陪护癌症复发的妻子做化疗,带领村民及时抢救瓜棚。当年,两个试点村的大棚西瓜都获得了丰收,每亩收入达4000元。后来,非贫困村也加入了建棚队伍。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152个贫困村发展起设施瓜菜产业,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遍布田间地头的瓜菜大棚,如今已成为阜城县一道特殊的风景,更让10.5万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

李双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清正干事、清白做人。多年来,他始终把扶贫款当作保命钱,从未乱花一分钱,办公经费的使用也是能省则省,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惠民处。阜城县王集乡前金村发展棚菜生产需要打深井,他自掏3000多元购买前期物资设备,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亲属子女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他妻子说:他就像个住店的,回来就睡,吃饱就走。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扶贫上。

李双星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424 李来建

李来建,男,汉族,19689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公安局向阳派出所科员。

因连续加班、过度劳累,李来建在岗位上突发疾病,因公殉职。从警26年,他长期坚守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把工作当事业,把群众当家人,舍小家,顾大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不息。

李来建工作起来是个拼命三郎1990年,部队转业后,李来建一直在基层派出所从事警务工作。1993年,辖区接连发生偷牛盗马案件,李来建和同事连续15天加班加点,抓获全部犯罪嫌疑人,追回60多头被盗牛马,挽回重大经济损失。因连日奔波、休息不足,办案途中车辆翻下山坡,李来建和同事受伤住院,伤未痊愈,他即出院奔赴工作岗位。同事劝他养好身体再上班,他说:所里人手少、工作多,我躺在医院里安心不下。”2004年,李来建调到向阳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10余年来,李来建只请过一次假,还是带儿子到昆明看病。每次领导同事劝他公休,他总是推辞说工作忙。

李来建把群众当亲人,默默付出从不言悔。李来建习惯随身携带警民联系卡,走到哪发到哪,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叫李来建,是向阳社区管片民警,这是我的电话,有事请直接找我!” 201211月的一天晚上,辖区一根电线断掉在地上,十分危险。李来建当天轮休,接到社区居民的电话,几分钟就赶到现场,在冷雨夜中警戒看护,直到隐患排除。20156月,社区老人彭钰因身患疾病,行动不便,正为办第二代身份证采集指纹而犯愁。了解情况第二天,李来建主动上门,为老人办了第二代身份证。李来建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不管昼夜,无论晴雨,只要群众一个电话或短信,他就会出现在大街小巷或居民家中。

李来建被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