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七旬老人打工还债十七年 “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图)

发布时间:2017-07-02 21:57 | 来源:郑州晚报 2014-08-11 第A08版 | 查看:1193次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花书增,听他讲述诚信的分量

昨日头版头题“诚信中国”栏目首篇报道

郑州七旬老人打工还债十七年

■编者按

昨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报道了河南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老人花书增诚信为本,17年来省吃俭用,每月坚持回村还巨额欠债的故事,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并在第一时间采访到花书增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诚信故事。

■人民日报“诚信中国”开栏的话

“言不信者,行不果”,“失信就是失败”,古今中外,诚信都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然而,当假冒伪劣频频曝光,当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当老人跌倒不敢扶起,人们不禁追问:诚信去哪儿了?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期盼他人诚信,不如首先诚信待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诚信中国”今起开栏,意在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揭露问题,推介经验。不文过饰非,不危言耸听,仅用“我”之所闻所见,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

河南新郑市薛店镇,有个花庄村,年过古稀的花书增每月初回村还债,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第157户,还剩40多户。”8月1日,老花又回到花庄,从兜里摸出几个暖热的纸包,纸包上分别写着村民的名字和钱数。

17年来,这位老者,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和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攒在一起,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地偿还50多万元的欠款。

人民日报记者 戴 鹏 任胜利

轻信熟人忽悠,背上巨债

上世纪90年代,身为薛店镇广播站退休职工的花书增,在花庄村办了一家面粉厂。凭借多年的口碑,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将余粮存到他的面粉厂。

“大伙儿信任咱才存到咱这儿,最多的时候有200多户哩。”老花至今语带自豪。但“信任”二字也让他从厂长一下子变成200多名乡亲的欠款人。

原来,1996年,老花轻信了熟人的“忽悠”,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的所有面粉交由熟人代销。结果面粉拉走了,几十万元的货款却没能像承诺的那样“货到付款”。小本经营的面粉厂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债。

“老花的面粉厂被骗了,赶紧去兑钱吧。”在厂里存粮食的乡亲听闻,纷纷前来催要粮款。

找到了骗他的人,心软了

乡亲追债,家人埋怨,“天价”债务,老花一时“觉得天都要塌了”。

“缓过来一想,我被骗了是我没本事,但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曾在部队服役6年的花书增,骨子里的倔劲儿上来了,“只要坚持,总能还完。”

说话间老花的胳膊轻颤了一下,上面的疤痕清晰可见。

“为了还债,我爸到处爬线杆、帮小区穿线,一天干七八个小时。这断臂就是前年春节从电线杆上摔下来弄的。”小女儿花新莉的眼泪在眼眶里开始打转。

后来老花找到了骗他的人,却心软了:对方已经躺在医院,全身插满管子。不久,骗他的人不治身亡。有人建议老花,找对方的老婆继续讨要欠款,可老花说:“一个女人带着俩孩子够不容易的了,我不能把他们娘几个往绝路上逼。”

随着脸上沟壑的加深,老花只能拣些轻活干。当有人说为什么不拖着,或者晚些再还,老花的回答是:“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

“把欠账还清,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去年,花书增家窘迫的经济状况突然有了转机:他家的房子因征迁改造,分到10多万元补偿款。“这笔钱够装修房子了。”花书增的老伴激动之余,想为自己的生活做点打算。

“所有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老花的话斩钉截铁,全家人半天没吭声。这期间,不管是家人闹情绪,还是给脸色,老花始终坚持:“把欠账还清,我才能抬起头来走路。”

最终,花书增家获得的补偿款全部用来还账。

“欠着乡亲们的钱,我总觉得没脸见他们。”老花说,为省钱尽早还给乡亲们,一大家子节衣缩食,没添置过任何像样的东西。

“啥时候把200多位乡亲的欠款还完了,睡觉才踏实,剩下的七八万力争两年还清!”话语间,他的外孙从身旁一溜烟跑过,老花微眯的眼里充满笑意。

(原载8月10日《人民日报》01 版)

“啥时候不欠人钱了,心里就啥时候踏实了”

本报记者采访诚信老人花书增

昨日,花书增像往日一样从薛店镇的家里赶到孟庄镇,开始了新一周的打工生活。许多经常看到老花的人还不知道,“老花”竟然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题。

今年71岁的花书增,瘦削、满脸皱纹,但是精神头儿很好,采访时正逢镇上停电,在路边老花和记者聊起了“还债”之路。

“1988年我从新郑广电局病退,后来就办起了面粉厂。1996年被骗走了60吨面粉。被骗后刚开始两年的春节最难熬,有人到家里来要债,那时候经济很窘迫,也拿不出钱来还人家,心里很不好受。”花书增说。但随着一点一点还债,来要债的人越来越少了,到2005年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到家里要债了。“大家都了解我的为人,相信我有钱肯定会还他们的,也就不再来要了。”老花说。

为了还钱,年逾古稀的老花不敢休息,只要有活能挣钱,他就去干。他曾给一家企业当电工,一个月1000元工资,只留400块钱当生活费,剩下的600元都用来还债。“欠人钱的日子过得很不踏实,17年来我每天都在想着还债这个事儿,啥时候不欠人钱了,心里就啥时候踏实了。”

现在,老花依然有七八万元的债没还完,但接受郑州晚报记者采访时,老花已经轻松了许多,“两年内应该就能还完了,到时候该攒点钱给家里添置添置了。”

花书增打工还债17年,也早已深深打动新郑人,今年5月份新郑电视台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6月新郑市委宣传部为其申报了“中国好人”的评选。

“其实这十几年来,也亏了有大家的理解与帮助,否则我也还不了这么多的债。”老花满怀感激之情地说。

郑州晚报记者 杨宜锦 文/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