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出门少惹事才算是“好老人”?

发布时间:2017-06-29 10:2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6月29日 02 版 | 查看:559次

这几年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涉及老年人的冲突一被曝光,“坏人变老”的标签就会贴得到处都是。老人的违法行为当然不能因为年龄而豁免,但每个年龄层都会有品行恶劣的人,为什么舆论对老年人群体特别不宽容?

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和年轻人争抢篮球场,双方“文抢”变“武斗”后,个别老人对年轻人的“偷袭”当然让人不齿,但诉求本身也有不得已之处。诚如很多网民所言,年轻人锻炼的地方也不多,但相比而言,城市空间中留给老年人锻炼的场地是不是更加不足?

过去只要吃饱喝足就满足的老年群体,因为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和社交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也必然表现为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争抢”。在一个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如果在城市空间以及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没有做好相应准备,那越来越壮大的老年群体,就容易成为社会冲突的导火索。

有人会说,老年人要锻炼空间可以理解,但表达诉求的手段要合情合理。这种话听起来正确,但对老年人太苛刻了。因为只要公共资源的分配倾向于年轻人,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老年人,那老年人的诉求天然就难以做到“合情合理”。正如那个已经被安排为篮球场的场地,老年人只要去用,诉求就是不合理,还怎么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表达呢?正是因为这种被设定的不合理,老年人更容易被整体视作不讲道理的“坏人”。

“坏人变老”的标签掩盖了复杂的现实,回避了真正的问题。当然有低素质的老年人,有些行为甚至违法,坚持法律原则即可。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在可以预见的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社会有没有做好准备。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锻炼和社交等需求,有没有合理的满足方式。我们不能把少数低素质老人当作所有老人的代表,不能把所有老人都扔到“坏人”的筐中。

在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从资源分配来看,他们的所得未必和他们的群体数量相匹配。因为没有充足的场地,所以他们无论跳广场舞还是暴走,总给人一种抢占地盘的感觉。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同样处于弱势,他们没有足够的代言人来表达诉求、作自我分辨。在两重公共空间的话语权都严重失衡之下,“坏人变老”的说法越来越流行,几乎变成诠释老人冲突的权威答案。显然,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一个有着尊老文化的社会为什么却对老年人越来越充满敌意?“坏人”是一个带有道德评价意味的词语,明明是社会问题,却诉诸人性和道德,这也算是我们过去的一种传统。这种强调内省的思维,如果用在强者身上,还算是一种自律文化,但吊诡的是,现实当中往往越是弱者越被强调自律。好像被忽略的老人要自觉地在家待着,少出门少惹事才算是“好老人”。

我们过去的尊老文化,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最受重视的只是吃饱穿暖的物质兜底,对于老年人社交等精神层面的需求,缺乏社会层面的应对方案。我们还不习惯老年人用争抢的姿势,获取他们本来赢得的公共资源,这可能是很多人看到广场舞大妈潜意识感到不适的一种原因。

广场舞冲突层出不穷,恰恰证明这不是少数老人素质低下那么简单。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寻求合理的制度化解决,而不是扔过去一个“坏人变老”的标签,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理性。 

敬一山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