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连芳:平凡支书用生命刻画出“百姓贴心人”模样

发布时间:2017-05-30 17:54 |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14-10-30 17:16 | 查看:914次

  徐连芳,男,中共党员, 1962年4月出生,1983年7月到湖北省石首市团山寺镇白家荡村工作,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连长、支部副书记、村主任等职,并于2012年2月当选为白家荡村支部书记。2014年4月27日,徐连芳同志因工作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于当日清晨6时50分不幸逝世,终年52岁。

  徐连芳在白家荡村工作的31年间,并没有干成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凭借任劳任怨、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优良品质和点滴小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2014年4月30日,1300多名党员群众自发前去送他最后的一程。

  “有病就找徐连芳,他是医院的副院长!”

  一位村民跟他聊天时随口说眼睛有问题,没想到徐连芳也记在心上。利用一次到城区办事的机会,他专门到医院找了一位熟悉的眼科医生,问清就诊事宜、接洽安排好后,他当即给那位村民打电话,及时就诊治疗,解除了疾苦。

  稍得空闲,到困难党员群众家串串门是徐连芳的习惯。一次,发现一名困难老党员病得厉害、家中又没照顾,徐连芳立即骑着摩托车把他送到卫生院,垫付了500元医疗费,回家时又塞了200元。

  像这样的小事很多、很多,白家荡的村民们还为此编了顺口溜:有病就找徐连芳,他是医院的副院长。

  很多时候,村民还没有想找,徐连芳主动找上门来了。一位务工的村民在上海就医花费4万多元,徐连芳得知后,主动电话联系他,再次向他宣传政策。为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徐连芳主动让他们把相关资料寄回,全程代办手续,最终该夫妇顺利领取到了8000多元的的大病医疗救助款。

  还有一位村民住院花费了6万多元,但单据绝大多数丢失。一家人正在唉叹之际,徐连芳来了。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徐连芳四处托人补单据证明,最后领取了9000元的救助款。该村民逢人就说,徐书记真把别人的事当自家事来办,尽心尽力,一点也不马虎。

  “拿了公家的钱,不做事怎么行?”

  说起修路,对于一穷二白的白家荡村来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6-8组的通村公路、北横堤公路概算需60余万元。

  徐连芳在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级欠债15万元之多,群众迫切希望修通6-8组的组级公路和北横堤公路、硬化沟渠……面对群众殷切希望,他连夜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铿锵有力地提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还清债务、修建2600米的组级公路、4687米沟渠硬化、兴修或改建排灌站9座。但很多党员、群众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做“白日梦”。面对大家的疑惑,徐连芳算了一笔账:争取项目资金后还20万元的资金缺口,从白家荡出去的企业老板那里拉赞助,这个事儿有戏,能成!当地群众有句顺口溜:“从前的白家荡下雨就水汪汪,如今的白家荡早成了鱼米香”,这其中凝聚了长期分管水利工作的徐连芳的心血。想到这,全村党员群众修路的心聚合了。

  说干就干,徐连芳带着专班跑云南、进四川,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为了尽快拿到资金,趁着在外的企业老板回家过春节的时机,徐连芳挨家挨户地登门拜访,一次、两次、三次……终于,老板们被他的真诚所打动。

  修路款凑齐了,徐连芳却倒下了,胃癌晚期!徐连芳常讲:“拿了公家的钱,不做事怎么行?不光要做事,还得把事做好!”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每次治疗后,他的身影又奔走在工地一线。他儿子说,即使在最后的8个月时间,除了睡觉,父亲每天在家的时间还是不超过2小时,一天到晚忙村里的事。大事小事,徐连芳都要亲力亲。硬化沟渠、建电泵、修路,这些村民和历届村“两委”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件一件地成了!

  自知来日不多时,徐连芳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没修好的路、没有硬化完的沟渠、没有建完的排灌站、没有全面启动的安全饮水工程……他多次与老党员们谈心,真诚期望他们全力支持村“两委”工作,为群众做表率。每每提及,全村党员群众都唏嘘不已,更多的是钦佩与留恋。

  “只希望镇里尽快把我的账目审计完。”

  党员群众们都说:徐书记清清白白,单凭这一点我们就相信他,愿意跟着他干。

  住院期间,村“两委”送去500元的慰问金,但他坚决拒绝。弥留之际,镇党委主要负责人问还有什么要求,徐连芳说:“我只希望镇里尽快把我的帐目审计完。”简单朴实的话语,让在场所有人动容。公开审计的结果是,徐连芳在任期间的每一笔收入都及时入帐,每一笔支出都清清白白,村财务还欠他为空巢家庭、困难户垫付的新农合、生活慰问等费用1.1万元。

  其实,徐连芳家一点也不宽裕,家庭收入主要靠几亩责任田和租种的近20亩全村最贫瘠田地。他女儿说,为给他治病,亲朋好友都借遍,最后是父亲自己坚持放弃了治疗。

  白家荡村多数通组公路阔宽平坦,有条小道至今下雨就出行难,路的尽头就是徐连芳家。他家周围的群众想沾光早日修成水泥路,村“两委”成员也多次劝说,但他总是把手一摆说:“我们这里最后修。”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谁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就把他刻在心上。徐连芳不曾离去,栗林河畔日夜呤颂着他的爱民之情,白家荡里心口相传着他们的“好院长、好书记”贴心之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