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勇西绕:雪山之鹰(2图)

发布时间:2009-04-16 23:25 | 来源:人民网 2008年03月31日08:14 | 查看:7909次

  人物简介

  江勇西绕,藏族,1977年12月生于西藏江达县,1998年9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大学文化。历任排长、副连长、指导员、连长,现任西藏军区某部副营长,上尉军衔。先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十大优秀青年”,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07年8月光荣出席全军英模大会,2008年2月被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金珠玛米(解放军)!”美丽的小卓玛一见江勇西绕,惊喜地瞪大了眼睛。江勇西绕伸出两只有力的胳膊,把她高高地举过了头顶,随之洒落的,是小姑娘银铃般的笑声。

  赴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军队人大代表、西藏军区某部副营长江勇西绕,一回到拉萨,还没顾上回家,就赶到拉萨国际SOS儿童村看望卓玛和顿珠。

  5岁的卓玛和4岁的顿珠,是SOS儿童村47号家庭的成员,也是江勇西绕认领的孩子。他们“结亲”已近一年了,江勇西绕只要一有空就来看他们。

  “金珠玛米,我们一起来搭个长城好不好?”两双小手翻出了江勇西绕新买的积木。长城搭好了,卓玛又做了一面小红旗插上城堡。“哦,漂亮!”顿珠拍起了小手。

  “金珠玛米,你上次教的歌《感恩的心》,我们会唱了,给你唱一遍好不好?”清亮的童音,伴着江勇西绕浑厚的男低音,分外动听。

  江勇西绕笑了,他的一双“鹰眼”此刻变得无比温柔。他从卓玛和顿珠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家境贫寒的江勇西绕,在政府资助下免费读完小学,学校发的奖学金让他和父母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雏鹰插上知识的翅膀

  江勇西绕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他却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那时,他的父亲因公负伤,不能劳作。童年的江勇西绕经常帮着妈妈到青稞地里干活;妈妈外出打零工,他就留在家里煮饭、洗衣、照顾弟妹。在村子里,像这样家境的孩子,不是在家里放羊,就是去当喇嘛。但由于政府对藏族儿童实行免费教育,父亲泽仁巴登做出了决定:让儿子念书。江勇西绕读了6年小学,双语教学,学费、杂费全免,学校还发生活费、牙膏、洗衣粉、洗脸盆、棉被,每年发一套藏式校服。那时,内地的学校还没有实行免费教育。

  如今,江勇西绕四兄妹都飞出了大山。大弟曲达当上了警官,妹妹永清和小弟俊美旺修大学毕业后都当了中学教师。

  父亲泽仁巴登常常感叹地说:“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和你叔叔、姑姑跟着你奶奶要饭,那时只有土司的孩子上学,穷人的孩子哪有背书包的权利呀!”

  江勇西绕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0岁那年,他在小学三年级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最高的奖学金,一共64元。这笔钱让他和父母平生第一次穿上皮鞋。江勇西绕现在还记得:自己那双皮鞋是翻毛的。母亲卓玛群措常常念叨:“到什么时候,也别忘了共产党的恩情。”

14岁小学毕业时合影

  四川成都、湖北沙市、首都北京,康巴少年看到了祖国壮丽山河,几千年历史从课本上走下来——穿军装高中生的心愿

  雏鹰开始了第一次飞翔。

  小学毕业时,江勇西绕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湖北沙市第六中学藏族班。藏族班是党和政府为了藏族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专门在内地教育基础较好的城市中学设立的。

  出发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行。村长给他披上洁白的哈达:“你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男子汉,要像雄鹰一样飞得高,要像大树一样不忘本。”

  没想到,大客车在二郎山上艰难地爬行了5天5夜,还没有到成都。江勇西绕疲惫到了极点,忍不住抱怨:“怎么还不到啊,屁股都坐起疮了,这路太远了!”

  车里的学生都笑了,带队老师却一脸严肃:“江勇西绕,你知道吗,西藏以前根本没有公路,是毛主席派了十几万金珠玛米帮我们修成了这条川藏线。为了修这条公路,牺牲了3000多名金珠玛米呢!”

  15年后,2006年7月1日,江勇西绕作为西藏“十大优秀青年”,受邀参加青藏铁路列车首发式。羊八井地热电站、那曲物流中心……在车窗外一一闪过。他回想起自己少年时的第一次出藏,深深地感受到古老的西藏正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加速。

  如果说14岁到成都,江勇西绕第一次看到汽车、第一次吃到冰棍,仅仅是满眼新奇的话;第二年由学校组织来到北京,参观故宫、军事博物馆、万里长城,他的心里已是充满震撼。千百年的历史云烟从课本上走下来,激荡着他的心。

  车水马龙的长安大街,巍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江勇西绕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一首最早学会的歌在耳边回响。他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做着藏族特有的虔诚手势。当天晚上,顾不上洗去征尘,他趴在旅馆的床上给弟弟写了一封信:“今天,我登上了天安门,非常激动!”

  从北京回来,细心的班主任万爱华发现,以前这个总是汗流浃背的少年变得爱想事儿了。一次数学课,他在课上陷入了沉思,独自坐在那儿不停地咬着铅笔。万爱华走过去一问,原来江勇西绕正在计算每名藏族学生入校4年要花费多少钱。他对万老师说:“我们上4年初中,一切费用全免,国家每月还给发生活费,衣食住行比在家还好。我一定要好好学,对得起国家的培养。”

  江勇西绕没有说空话。初中毕业那年,同学们大都选择考中专或职校,他本来有机会上一所银行学校,只读一年半就可以工作。想到自己的家境和正在读书的3个弟妹,江勇西绕心动了好几天。但是最后,他还是坚决地选择了全军唯一的一所藏族高中——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藏族中学。他成了穿军装的高中生。小时候朦胧的从军报国的心愿,此刻变得清晰起来。

  同学聚会聊起收入上的差距,有同学为江勇西绕感到惋惜。他淡淡一笑:“这身军装让我感觉很神气,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从面临淘汰到名列第一,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最关注的一门课是西藏发展史,他的论文得了年级最高分――军政双优的好学生

  9月的早晨,春城的阳光特别耀眼,洒满整个大操场,照得一簇绿色的方阵生机勃勃。20岁的江勇西绕军姿挺拔、红牌闪亮,英武地站在队伍前排。

  上初中时,老师说他“天生就是块当兵的料”。如今江勇西绕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人民子弟兵中的一员。江勇西绕心里美得直想唱歌。

  然而,从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中队学员大部分是部队的优秀班长,新学员摸底考试,江勇西绕的成绩排在全队下游。他面临入校第一关:90天后,学院将统一组织军事达标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身高1米80的江勇西绕,有着康巴汉子倔强好胜的性格。凉风习习的夜里,队友们都睡了,他拉着班长丁晓宏来到操场上补课,美其名曰“吃夜宵”。

  上杠、转身、下杠……班长在杠上翻来转去地示范讲解。江勇西绕练得投入。跃身上杠,一个转身,重重地摔在了沙坑里。他一声不吭,爬起来又飞身上杠。就这样摔了爬,爬了摔,直看得班长鼻子发酸,暗想:这家伙是个好兵。

  血泡磨成了硬茧,双肘结出了硬皮。3个月后,一个全新的江勇西绕出现在大操场上:射击、投弹、5公里越野、战术、器械、军体、400米障碍,一科一科考下来,13中队的江勇西绕在124名学员中成绩第一,在全陆军学院新学员中排名第四。

  3年的军校生活,江勇西绕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军事技能。2000年5月,他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所有课程中,江勇西绕最关注的一门课是西藏发展史。讲授者是郑汕教授,著名的西藏史专家。

  “1991年到2001年,全国20多个省市都对口援建西藏,现在西藏以各个省市命名的街道、桥梁到处都是。”

  “2001年至2005年,中央政府启动‘援藏’工程,中央和全国各地在西藏投资322亿援建187个项目,其中仅中央财政就提供了187亿财政援助。”

  ……

  这些课,让江勇西绕听得眼睛发亮:教授讲到的许多历史遗址,他亲眼见过;教授的观点和自己家庭的变迁十分吻合。听完课,他觉得自己心头的灯被一盏盏地点亮了。休息时,江勇西绕时常朝着家乡的方向凝望——千百年来,那片高原,给了人们最湛蓝的天空、最奢侈的阳光。但是,也给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高寒、缺氧、紫外线……世界上最乐观坚强的父老乡亲,把痛苦呻吟成歌,把劳作升华为舞,几世几代的祈祷,终于迎来了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为什么总会有人时不时地发出点“噪音”,闹出点“动静”,千方百计地搅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己能为善良的父老乡亲做些什么?

  江勇西绕多次找郑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学期结束,江勇西绕写下了一篇论文:“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没有妈妈的孩子,何谈幸福快乐?团结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福祉,更是西藏人民的福祉……我们这一代藏族青年,人生的每一步都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维护祖国的统一,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篇论文被郑教授打了年级最高分。本来有留校工作或在城市部队任职的机会,他却选择了放弃,主动要求回到西藏工作——雄鹰不能离开高原的蓝天

  军校毕业,江勇西绕本来有留校或到驻成都部队任职的机会。这是很多学员梦寐以求的事,江勇西绕却轻轻地把它推开了,同时放弃的,还有一份青涩的爱情。

  他知道,离家十几年来,尽管充分感受了内地生活的繁华与多彩,但真正让自己魂牵梦萦的,还是家乡那亘古的雪山。他告诉自己:雄鹰不能离开高原的蓝天。

  他被分配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一个部队,面对的是一个嗷嗷叫的“尖刀连”。这里,崇尚的是血性和斗志。

  三连的官兵用“生分”的礼节“客气”地迎接了这位见习排长。那种暗暗挑战的氛围,把生性活跃的江勇西绕给憋坏了。部队拉到海拔5100米的米拉山集训。冰封雪裹,氧气稀薄,全连只有3顶帐篷。其余的,只好挖地下掩体。江勇西绕的任务是为连长和副连长挖一个“地下空间”。

  晚上10点多,天上突然下起了冰雹。连队早有准备,拉起一块20多米长的大布挡在工事上方,只剩一截工事露在外面。江勇西绕招呼官兵都躲到布下接着挖,自己却独自留在露天挖。冰雹打在他头上、身上,他吭都没吭一声,埋头挥锹。

  连长看在眼里,满意地点点头:“这小子肯吃苦,看来能在高原扎根!”

  真正的考验来了。由于排长突患感冒,江勇西绕这个“见习排长”临时担负起指挥一个排战术演练的任务。重点防御、迂回退敌、先佯攻后反击……江勇西绕凭借在军校打下的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一路攻关克险,终于在凌晨时分,带着全排战士第一个把红旗插到山顶。“嗷——”江勇西绕用战斗的方式赢得了一群呱呱叫的战士。沉浸在喜悦中的士兵,把他高高地抛了起来。那一刻,江勇西绕心里充满了真正的自信。

  雪山之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成为站到国际侦察兵比武领奖台上的第一位藏族军官――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飞翔

  雄鹰开始了更加广阔的飞翔。

  2002年年底,成都军区在全区范围内选拔骨干,以中国的名义参加“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经过层层选拔,17名候选队员齐集海口,参加出国前的最后一次选拔集训,其中就有江勇西绕。

  这是一场冷酷无情的全程淘汰赛,17名队员中最终只能有9人走向国际赛场。对于江勇西绕来说,他不怕魔鬼般的集训,但要比别人多闯两个难关。

  一是蛇。说来也怪,连狗熊都不怕的他,怕蛇。而比赛地是爱沙尼亚的原始森林,蛇类众多。

  二是游泳。长在雪域高原,他从未学过游泳,而游泳是此次集训的必训内容。领队下了死命令:“一周之内还不会游泳,打背包走人。”

  没有退路。江勇西绕让队友拎来一条蛇,咬紧牙关,慢慢摸去……后来,他竟然敢把蛇绕到手腕上。

  斗蛇的经历使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一周后,他以“死也要死在终点”的劲头,通过了游泳考核。

  2003年7月20日,江勇西绕成为“老A”部队的二队队长,与战友登上了前往异国的飞机。

  “爱尔纳·突击”,其含义是远程渗透侦察作战,是各国侦察兵的顶尖较量。那次比赛恰逢该赛事举办10周年纪念,难度和强度均超过往届。由于前几届中国队成绩显著,其它27国代表队提出了“阻击中国队”的口号。

  8月5日,比赛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展开。参赛队员要在负重40公斤、毫无补给的情况下,摆脱千余名假设敌的围追堵截,5天4夜奔袭200公里,完成18个科目的比赛。

  靠近一条河流时,江勇西绕发现对岸密林中似有人影晃动。他机警地命令队员隐蔽。紧随其后的一支外国参赛队以为机会来了,抢先夺桥而过。不一会儿,对岸就传来了抓“敌”的哨声。“出发!”江勇西绕抓住战机一声令下,率领小分队出其不意奔过桥梁,闪电般冲出了正在围追外国参赛队的假设敌。

  江勇西绕带着小分队在丛林中奔袭,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外军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5天4夜奔袭200公里,他们只休息了6个小时。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成为站到国际侦察兵比武领奖台上的第一位藏族军官。

  从国际赛场载誉归来,江勇西绕就被调到某部组织代号为“雪豹”的高原侦察兵首期集训。

  不到一年,他把一个连枪都不敢放的新兵带成了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最后选送到陆军学院提干;他让“雪豹连”成为闻名军区的神枪连。2004年底,西藏军区大比武,“雪豹连”一战成名,拿下全部硬课目的第一。2007年7月,成都军区侦察兵比武,“雪豹连”再次夺得技战术综合运用第一。

  军校毕业6年来,江勇西绕带过的1个排、两个连都被上级表彰为先进单位,他带的战士中有56人被评为优秀士兵,4人荣立二等功,6人荣立三等功。近4年来,他改进射击、战术和体能训练方式20多项,创造50余项高原特种兵训练纪录,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2006年3月,部队党委研究决定:选送江勇西绕到西藏大学脱产读本科。临行前,部队长韩志宏说:“说实话,真舍不得放你去读书,但为了让你飞得更高,我们必须放你走!”

  而今,昔日农奴的后代江勇西绕,已是经过全日制教育的本科大学生。今年3月,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这一年,神州大地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江勇西绕刚好年过而立。党的十七大以来,他先后17次在西藏大学、类乌齐县中学及农牧区向藏族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政策,宣讲自己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体会。

  在西藏大学的报告会上,江勇西绕深情地对同学们说:“如果说我是一只雄鹰,那么,是党和人民给了我展翅高飞的翅膀,是改革开放开辟了我们这一代青年飞向未来的航程。”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德国2011-12-19 04:58:04 发表
匿名网友:At last, somonee comes up with the "right"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