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规则意识从娃娃抓起

发布时间:2017-03-26 18: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7-14 09:57 | 查看:1051次

  张朋辉

  在美国居住一段时间,会发现规矩无处不在。守规矩也是必须的,否则代价高昂。而且,立规矩是从娃娃抓起的。

  只要走访几家幼儿园,就会发现墙上几乎都贴着“幼儿园守则”,考虑到有的学生母语并非英语,多数幼儿园将“礼貌待人”“帮助他人”“不大声吵闹”等规则设计成漫画贴在墙上,一目了然。还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堂守则”。

  老师们介绍说,这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帮助其从小树立良好的习惯。当然,如果违规,惩罚起来毫不客气。比如蒙台梭利幼儿园,严格要求孩子锻炼自理能力,倘若在教导下第三次还做不到独立去厕所,孩子就有被开除的可能。

  不仅是对孩子,对家长也有“规矩”。阿灵顿星火幼儿园规定家长每天下午4点要来接孩子,迟到1分钟收费1美元——金钱的代价让家长对“规矩”印象深刻。

  不只是在学校,在生活中也会发现生性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规矩就是规矩,不能违反。不乱扔垃圾,过马路看信号灯,做错事说对不起,不欺负小朋友……这些规矩都不是大话空话,必须令行禁止。教育学家主张在人身安全、道德意志、生活习惯、交际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给孩子以全方位指引。所以,很多美国小朋友说话做事“有板有眼”,纯真中透露着些许“老成”,公众场合任性哭闹的场面并不多见。

  守规矩才会更自由。如孟德斯鸠所言,“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

  规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让孩子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这样总结“立规矩”的意义:一切都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不过,规则和现实也常常发生“激情碰撞”。比如,新泽西州哈斯布鲁克高中的一名男生因膝部受伤需穿短裤,但学校以男生在校不许穿短裤为由,禁止他这么做。最后这名男生不得不在母亲的支持下与校方谈判,获准穿裙子上学,依据是学校禁止男生穿短裤,没有禁止男生穿裙子。学校对校规的执着令人钦佩,但规则如果产生了反效果,就需质疑规则本身的可操作性了。

  规矩过多,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束缚其发展潜能;规矩太少,或立不起来,作用不大,又不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时机不适当,不注意技巧,或者前后矛盾都会使孩子不知所措,达不到预期目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给孩子立规矩、上“家法”不啻为一项“系统工程”。把握好“度”,同时让规矩夹带人文关怀,使规则充满温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4日 21 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