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20 15:16 | 来源:新京报 2017-03-18 A03版 | 查看:725次
一家之言
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让整个社会再次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很多人才的生活境遇和实际待遇,确实有些差距。
据人民网报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回应记者关于“双一流”大学时,称“‘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意味着“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等都已具备。
一流师资、一流人才的数目是“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和高校都会想办法通过拉拢人才来参与竞争。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近期,国内不少东部高等院校纷纷贴出教师招募公告,“高薪”成为其中关键词。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当然没机会被挖,但即使纯粹作为一名“吃瓜群众”,看热闹中一样心有波澜,有高兴也有担忧。
高兴的是,高校在“双一流”的指挥棒中,重新重视人才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人才重新定价。特别是东部高校到西部高校挖人,尽管有道德风险,但应该提醒了西部高校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学校的教师待遇。说老实话,很多高校的待遇跟人才价值之间有差距,以至于很多教师没办法全心全意搞学问。其实,很多人才选择在西部高校长期扎根,肯定不是为了以后被东部高校挖走,可是如果西部高校土壤不够肥沃,人才就会容易被东部高校挖走。
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让整个社会再次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中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很多人才的生活境遇和实际待遇,确实跟习总书记要求的关心爱护人才有差距。物质激励当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其重要性也需要考虑。有些高校之所以能挖到人,一是在薪酬上有吸引力,二是在事业上给予作为的空间。
而高兴之外的担忧是,东部高校向西部“挖人”,会不会也加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而且,高校挖的都是有头衔的人,头顶“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等之类的才是人才,其他好像都不是人才。我也理解校长们,这也正常,在当下的评估中,这些头衔经常是以一敌十。但是,这样的人全国确实没多少,难道其他没头衔的就不是人才了?
另外一个担忧是,各个学校花那么多钱挖人,会不会灯下黑啊?挖来的、引进的才是人才,本就在此的教师就不是人才了?是不是也应该相应提高待遇?每个高校都不是那几个有头衔的人才完成工作的,大量的工作还是普通教师做的,希望高校在关注那些有头衔的人才的同时,也能关注普通教师这样的人才。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要求“完善内部收入分配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普通教师才是更应该被关注的。对前者来讲,是锦上添花;对后者而言,是雪中送炭。
任孟山(高校教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