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8年,“假课文”何以屹立不倒

发布时间:2017-03-20 20:36 | 来源:钱江晚报 2017-03-17 A0016版 | 查看:686次

  最近,一篇《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刷爆朋友圈,“假课文”事件在教育群里再次引起轩然大波。事情源于杭州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张敏随堂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

  张敏无意中,翻阅了一下孩子们的语文课本,看到《爱迪生救妈妈》这一章,惊呆了!记得,早在2009年,就有浙江的三位较真的语文老师为小学语文教材挑刺,对《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了质疑,经过多方考证,这是一篇杜撰的假课文。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网站上删除了《爱迪生救妈妈》一文的电子版。然而八年过去了,这篇假课文依旧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中,连网站上的电子版本也恢复了。岿然不动,屹立不倒!

  被网友挑刺的《爱迪生救妈妈》究竟是不是“假课文”?这一话题的争议迟迟没有停歇。有人说假课文意淫了我们的智商,也有网友说这是小题大做。

  观点一:或许这只是一篇文学性质的普通文章,这么挑刺未免太过苛刻了吧,毕竟里面学的是语文,不是历史。以善意推测,编撰者将《爱迪生救妈妈》选入语文课本时,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

  观点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生学语言的例子……难道各类寓言、神话、民间故事,还有小说、戏剧等等都是真的?读个故事就是了,何必当真。

  但如果语文老师把《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和樱桃树》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的,学生也是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的,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而产生一种沉重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呢?真相浮出水面之后,不但感觉“上当受骗”的学生受到了伤害,语文课本要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也可能被打折扣。

  观点三:语文可以天马行空,不讲逻辑,不讲科学。但其实语文也是一门语言科学,它是有自身严密的科学性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大家叫好,读起来层层递进,朗朗上口,剖析开来就能发现,它找到了思辩的规律,用对了语言的韵律。它在行文和语言文字应用、感情的铺陈上,同样也受黄金分割线的指引,也是以美学、心理学为基础的。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多次提出,当前语文教育需回归“语”和“文”。当前的“假语文”错将语文当做思想品德课、表演课,对文章思想内涵过度挖掘,偏离了语言运用的目标。王旭明概括“真语文”为:真教、真学和真评。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的“假语文”。

  我好奇的是,8年过去了,这样的教材内容一直存在,无视专业教师的意见建议,为什么?张校长也是连发质问:改革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均衡这些需要时间,改一篇课文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数十年吗?

  本报评论员 陈进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