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大叔”返乡5天就走,乡村回不去了?

发布时间:2017-01-28 10:08 | 来源:新京报 2017年01月26日 A04版 | 查看:772次

叱咤丰云

  “高尔夫大叔”内心的挣扎,反映了整整一代打工者的焦虑:是完完整整回到农村,还是勇敢迈向城市?

  在北京做环卫工的杨卫,因为回家过年时为儿子买了一根高尔夫球杆,被新京报记者发现并报道,他成了“高尔夫大叔”。

  杨卫回家5天,又返回了北京。母亲埋怨他赚不到钱。但是他每月挣3000,回家还能交给媳妇12000,已经算不错了。他觉得委屈,更感到与家人之间难以沟通。所以他不辞而别离开了家。

  网友的讨论,聚焦于他挣的钱到底少不少。每个月3000块工资,但是包住,也不算太少了。杨卫可以到食堂吃饭,但他却每天在山西面馆去吃,还要喝啤酒,抽10元一包的烟,这算不算是一种奢侈?

  杨卫能成为热门人物,本质上是因为他“不太像”农民工。他竟然买高尔夫球杆,在农村,哪里有高尔夫球场?他竟然每天都下馆子喝啤酒,这哪里像农村人的生活?到北京打工第一年,他就给孩子买了一把吉他。在普通人眼里,这个吉他又有多少用?

  杨卫所感受的孤独,也并不是简单的“母亲埋怨挣不到钱”,而是他回到故乡之后,发现自己与环境已经格格不入了。

  “母亲”可谓是故乡的代表,她象征着过去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作为一个环卫工,杨卫对城市生活有着独到的观察,他发现吉他的美好,也发现高尔夫是成功的象征,他的理想,是让孩子过上他所看到的城市生活,但是不知不觉间,他自己的内心,已经先过上这种生活了。

  人们传统观念上的“农民工”形象,是那种在城市艰辛劳动,节衣缩食,不但挣的钱都要拿回老家,自己的身心也要完完整整回来。这包括不受打工地语言的“污染”,回来说话“不蛮”;不受打工地饮食习惯影响,“母亲做的饭最好吃”。

  对农村人来说,似乎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虽然进城打工,但是人还是那个人,回来还过过去那种生活。现实却要比这残酷得多。进城务工者不但付出劳动,也被城市所改变。像杨卫这样的人并不少,他们打心底接受城市生活,认为比农村先进而美好。有些人回到家乡,甚至会按照城市生活的面貌来改变家庭。

  最近几年,农村的装修和穿衣风格,都受到城市的影响,有些东西尽管在城市人看来有点过时,却已在农村悄然流行。和建设高楼大厦相比,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城市化。

  “高尔夫大叔”内心的挣扎,反映了整整一代打工者的焦虑:是完完整整回到农村,还是勇敢迈向城市?融入城市当然困难,高企的房价把他们拒之门外,但是回到农村,又何尝容易呢?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然是城乡两种观念的混杂;挣扎与痛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可是,一颗蓬勃跳动的心,终究不能无处安放地“漂”着啊。

  □张丰(媒体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