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5 10:2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9日 14版 | 查看:1185次
作者:谢春风 靳忠良 李娟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教改透视】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2015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或修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历时一年,在大量听取老师、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台了。
新版《规范》涵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主要领域,从学习生活到社会交往,从个人习惯到公共生活规则,突出导向性、可操作性。据了解,北京市教委会将学生行为规范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守则固然是条文的规定,但绝不是悬挂在墙上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让它从条文转化为意识、行为,成为一个人文明礼仪和道德价值的体现。编发这组文章,就是希望从实践层面切入,力求让守则里的德育做得鲜活实在。
构建有序完整、动态优化的德育链条
谢春风
《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下文简称《规范》)发布。从其出台的背景和它的特点看,很有助于我们更贴切地理解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与时俱进
2014年9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和积极品质,我们一直在细化探索之中。
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要求各地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在2004年版《规范》和《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范、整合、发展,修订出新版《规范》,这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为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作通盘考虑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完整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件的研制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优化,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教育要求。
所以,北京市这次设计的新《规范》,就重在整体性、系统性和共性要求,而把构建阶段性、个性特色化德育创新空间的主动权,赋予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这有利于形成有序完整、动态优化、张弛有度的道德教育系统,其特点也就非常明显了。
其一,从综合素养、文明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视角出发,使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首都、国家、世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和需求接轨。新《规范》非常注重引导儿童青少年具备一些基本特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独立思考、勤俭自立,文明大气、敢于担当,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促进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人。
其二,强化尊重、引领、激励的教育价值观,把成为合格公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儿童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成长诉求。15条规范充分尊重、信任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大大减少了禁止性、强迫性要求,明显增加了提醒、引领、激励类语言,以符合“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德育规律。旧版中小学生规范中有83个“不”字,而新规范中只剩下7个“不”字。
其三,在文化底蕴、现实情景和未来发展方面实现统一。新《规范》既保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特色的内容,又增加反映时代要求、现实问题的内容,还增加了顺应国家和北京市未来发展新方向的内容。奋发进取、自强自立、学有所长是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依然明显的今天,培养儿童青少年节俭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很重要。新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中小学生要“勤俭自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生活不攀比。自己事情自己做,学会管理个人生活,掌握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还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服务于学习与生活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现各方和谐互动
是当务之急
道德教育是一个如环无端、环环相扣、有序完整、动态优化的价值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和破损,都会导致整个教育系统的低效、无效甚至负面化运行。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实现诸关系和谐互动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优化家校关系,减少教育误解、抱怨和冲突。应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民主、开放、合作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家庭、社区、社会的教育积极性与学校教育的主导性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德育低效、无效的难题才能被破解。
(作者系北京教科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研制者之一)。
规范应更简洁更便于执行
靳忠良
北京市教委新近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有了很大进步。
将原来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合并为一个行为规范。这样简单了,行为规范字数也减少了。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行为的突出问题提出新的规范。例如:“节约资源,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环境卫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这些新的规范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
新增加了民族团结、国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内容。例如:“衣着得体,行为端庄。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及体态语。尊重他人隐私,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尊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真诚友好,大方自信。”这些新的规范符合新时代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生活。
但是略显不足的是依然显得内容多、字数长、有的条目虽然正确,但是有些空泛、低年级学生较难执行操作。
新版规范共15条,1167个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项要求。而低年级学生背记一千多字的新《规范》,肯定有一定难度。要再深入理解、遵照执行,就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发布的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应该是日常的,具体的行为,而不是中小学生良好心愿和正确观念。因此我们提出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无论是条目,还是字数内容都可以再精炼,再简洁,表述语言也可以更具体、更实际,老师好要求、学生好执行。
我曾经先后三次赴美国首都和各大城市的知名中小学考察。我发现美国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非常具体,简洁。例如在全美非常知名的中学,到处干净、整洁。该校规定:学生在学校任何地方均不许吸烟。发现有学生在宿舍里吸烟,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会通知学生到主任办公室谈话,第三次直接找家长办理退学。我曾经专门询问美国学校的主任:学校是否有专门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文件?得到的答复是:美国学校只是设立了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具体的管理说明,并已经连同学校录取通知书一起寄达并告知了学生和家长。而像“诚实”“守信”“礼貌”“卫生”之类,纯属社会公德,根本不用学校再作出细致规定。
(作者系人大附中政治课特级教师)
规则有迹 教育无痕
李娟
近日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对中小学生必备的、关键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史家小学也一直用“规则有迹,教育无痕”的认知在实践。
从我们以往的工作来看,这些行为要求要实现,应逐渐积淀成孩子们的习惯。新《规范》中提到:“见到老师行礼,主动问好”“读、写、坐、立、行,姿势正确”“节约资源,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见景致。
“见到老师行礼,主动问好”已在孩子心中扎根。课间里,孩子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读书、游戏。公益志愿小队的队员们也会出来维护课间秩序和环境安全。午餐时,大家安静就餐,“零米粒”,净盘惜粮已成为习惯。
放学时,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保安叔叔再见”的问候,孩子们不舍地离开学校。一日生活,文雅内化,养成行为,积淀习惯。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到的“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含义”“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等诸多内容,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支持,一边强化环境的浸润功能。
史家书院、班级读书角就为孩子们提供了阅读的场所,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史家科技长廊、天文馆为孩子创设了科学游戏、乐高搭建、天文观测等场所,为孩子埋下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课程资源中心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菜单课程,供孩子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给孩子提供了体育锻炼的场所,强健体魄健康成长。
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培养品格、完善人格。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只有始终如一的践行,理念才有温度,情怀才有落点,教育才可能根深叶茂……
(作者系北京史家小学德育主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