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加鲜明

发布时间:2016-12-19 16:12 |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02日 01版 | 查看:483次

——一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本报评论员

  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文艺彰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呼唤着文艺工作者承前启后、挥毫运笔。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文艺界提出了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与世界发展大势的交汇点上,文化与文艺的当代价值与历史意义被纳入了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阐扬,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刻阐述,通过对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化表达,通过对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纲领、灵魂的精准把握,肇始了进一步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开启了中国当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几年来,尤其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己任,赓续薪火、勇担重任,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创造了千帆共进、百舸争流的崭新面貌。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纪录,也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海外广获好评,既娴熟运用了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更深刻表达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东方美学的言近旨远。各种富含象征性意义的事件,折射了文艺发展的气候与趋势,并不断表明:扎根民族文化、把握时代脉搏,让当代中国文艺有了更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坚守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正成为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的自觉。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希望,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生动鲜活的创作过程中、在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中深入把握、积极践行。

  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需要把握好时代精神和历史传统的关系。今天中国的文艺创作,背靠的是深厚的历史传统,面对的是宽阔的世界舞台;既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又有中国崛起这一人类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大势托举。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挥传统之毫、运时代之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作品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需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张力。文艺作品在回答时代的问题,同样也是在为时代设置议题,优秀的中国当代文艺,既要在多种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既要达成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观照,又要坚守本民族文化独特的价值关怀。由此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汇聚精神力量,为造福人类文明提供广阔前景。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宏瞻是江河奔流、惊涛拍岸,细观则是飞珠滚玉、滴水见海。对文化自信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振奋,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作品中,由一页一页的白纸黑字书写,由一帧一帧的电影画面展现,由每一位文艺创作者一点一滴化为故事和巧思。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前路广阔也任重道远,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鞭策,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更多文艺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