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9 10: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1月29日 02 版 | 查看:538次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最近,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针对徐凯文的惊人之语,有北大学生撰文反驳,自己就是那四成学生之一,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测评并不靠谱。
怎样看待“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一调查结果?有人据此质疑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功利主义,存在人格和身心缺陷;有人则认为新生进入大学,陷入迷茫和困惑,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必太大惊小怪;还有人则指出大学有责任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引导新生做好大学规划,度过迷茫期。而北大学生的“反驳”,则给大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错,引起社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也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责任,但基本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是育人的基础。否则,就会走到关心学生成长的反面。
笔者曾到美国杜克大学考察。杜克大学的本科学生6000多人,当时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34人,其中29人为专职心理咨询人员,5人为行政人员。在29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中,有4名注册心理学家,4名心理医生。这是十分强大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从不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普查”、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而是通过工作坊、个体咨询普及学生的心理常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健康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学校无权干涉。
但是,我国高校却普遍存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心理档案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操作不当,就容易让心理辅导、咨询浮于表面,而且因在调查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可能存在调查失真的问题。有的学生没有抑郁问题,却故意填自己对生活感到毫无意义,想过自杀;而有的学生虽然心理问题严重,却避免被人知晓,而刻意填写“正确答案”。这种对调查的“软抵抗”,导致调查结果失真,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科学性也就存疑。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还存在缺陷。一方面,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各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室),配备专业咨询室,但不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远远不够,好的高校,会有几名到十来名专职咨询师,一般高校,则只有五六名咨询师,中小学则更少,这难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咨询需求,只能做面上的调查,或几次大规模讲座。另一方面,已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学生,并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他们担心被认为思想有问题,还担心心理咨询老师把自己的秘密说出去。
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相信北大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公布对北大新生的普查结果,是为了引起对教育的反思。但站在大学立场,空泛地指责基础教育,而忽视大学责任,并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自己做起,审视自身的作为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改善教育最基础的力量。
@无边无际:反观现在的社会,一方面,清华、北大越来越和农村家庭学子无缘,另一方面,清北学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导致缺乏对生存渴望的锻炼。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作出相反的推定,越是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越不会患空心病。上世纪美国六七十年代所谓“垮掉的一代”,同样具有类似特征,成长环境太优越,只能在大麻中找到意义。中国也可能再现美国的某种现象。所谓空心病,一句话概括就是:活得腻歪了,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我和我的病友日记:我想对质疑这篇文章的同学说,恭喜你们。因为,他们首先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状况。同时,作为一名因为多重方面失败而承受过重压的价值观缺失者,我对文章中提到的内容有切身感受。心理教育不容忽视,祝大家每一天都健康开心。
@闪电闪点:没有一个心理医生会只看问卷得分就下诊断的,你的回答不会让你“被精神病”,反而会帮助精神医学改进常模(现在叫“大数据”)。本着“宁约错,不放过”来义诊的心理咨询师们,兢兢业业帮忙鉴别潜在患者,还要被你们嘲讽。这种对专业人士的不信赖,就是医闹有理的基础,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如果你因为思想独特而被约谈,不要紧张,就像职业运动员在学生时代体检常常因为心率过低被约谈一样,这很正常。你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被冤枉的苏格拉底、得不到理解的毕加索。
@纪木林森:意义本来就是一种应然,你当然可以否定。但如果你不能以另一种应然来取代你所否定的意义,那么你的否定本身只是一种无从着落的茫然罢了。盲目地说什么人生就是虚无,任何价值都只是构建,所有应当和现实都不值得相信,就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名为怀疑论的反智主义,这种东西和固定的教条主义一样,都是思想的对立面,需要被警醒和克服。
@luolu:我也属于那四分之一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学生。可是我们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读书、写论文、找实习、谈恋爱、与朋友聚会,过着不能再正常的生活。还有四分之三觉得人生充满意义的同学,可能大部分与我们一样,上课、读书、写论文、找实习、谈恋爱、与朋友聚会……你看,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些普通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我们的观点,可是我们每天实实在在做的事情,才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以上言论摘自知乎)
熊丙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