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腿”经济 你情我愿

发布时间:2016-11-23 16:0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1月23日 02 版 | 查看:611次

学生给不给“跑腿”,要不要酬金,都是你情我愿的,只要“跑腿”业务把握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跟人情味、功利主义没多大关系。

“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催生了新兴的“跑腿经济”,比如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有人通过“跑腿”,月入3000元,还有人专门通过这种形式创业,建立了”跑腿“网络平台。(中国新闻网11月21日)

学生购买“跑腿”服务,可以节省时间,去做更重要或者更想做的事情,从而获得在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即使是因为懒惰,花钱让别人“跑腿”,也不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任何伤害。

现在的“跑腿经济”,既能方便作为用户的学生,也能给提供服务的跑腿者提供一定补贴,实质就是通过小额的资金流动,让高校里的闲散资源得到更好地配置,拉动高校里潜在的“消费”。这样看起来,“跑腿”经济的好处确实不少,其存在理应得到包容。

有人说,“跑腿经济”会造成高校“功利主义泛滥”和“人情味漠然”,会让功利和冷漠沾染我们的教育。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这个结论来源于对高校功利化的刻板印象,缺乏基于高校现实和“跑腿经济”本身的理性考量。

其实,“跑腿”经济就是兼职的创新模式。求“跑腿”的学生需要服务,代领学生也通过劳动提供服务,这里没有功利的付出和索求,而是务实的约定。学生给不给“跑腿”,要不要酬金,都是你情我愿的,只要“跑腿”业务把握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跟人情味、功利主义没多大关系。

在现实中,当然要防止对“跑腿”的包容变成纵容,须将“跑腿”经济把握在一个合理的度上。比如“跑腿”经济中那些代点名、代上课和代考试等违背校规校纪的需求乱象,就要整治和规范,不能让这些消极的需求把“跑腿经济”的水搅浑。对那些借助“跑腿”经济的点子开展创业活动的平台和组织,也要保证其所提供的“跑腿”服务符合法律规定,满足校园需求。

如果管控不力,泡沫出现,人情冷漠和过度功利化就会成为现实,“跑腿经济”的新理念也会受挫。

王彬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