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8 08:00 | 来源:2006-07-10 长江日报 | 查看:1394次
1921年隆冬时节,一个外表质朴、神情坚毅的青年工人寻访到武昌黄土坡,向中共武汉地委负责人包惠僧倾吐了自己立志投身革命的理想。他就是后来成为工运
领袖的项英。
项英1898年出生于武昌城内的巡道岭(今武昌粮道街东段),他在武昌涵三宫的日新预备学堂读完初中后,15岁便进入武昌模范大工厂当工人。他白天做工,晚上还坚持读书。工作的磨砺和社会的淬炼塑造出他求识自强的不屈性格;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爆发,又坚定了他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在和包惠僧的会面时项英说:“我自从读了《劳动周刊》,知道中国工人也要组织起来,我愿意从这方面来努力。”其决心溢于言表。
1922年4月,项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北最早的产业工人党员。1922年10月,项英领导汉口扬子江机器厂罢工,并向厂方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条件。厂方对工人提出的要求拒绝采纳,还关闭了厂门,企图“厄工友于困苦之境”。项英鼓励工人们“要提起精神,努力奋斗,争回人格,宁死不屈,为扬子工人争口气,为天下工友争口气”。经过细致的组织宣传和思想工作,工友们团结一心,意志坚定,最终取得罢工斗争的胜利。项英很快成为武汉工人阶级公认的领袖之一,深孚众望。
1923年2月,项英任京汉铁路罢工委员会总干事。4日,京汉铁路工人争人权、争自由的总同盟罢工开始。项英指挥工人纠察团护厂巡逻,保卫总工会的安全,维持罢工秩序。5日项英不顾个人安危,代表工人挺身而出,前往交涉,要求军警交出被关押的工友。敌人将项英扣留,并以枪相威胁,逼他下令复工。项英坚强不屈,毫不畏惧,怒斥敌方。次日工人们为援救项英,前往包围军警。在工友一声声“还我项英”的呐喊中,项英走出军营,回到工人队伍中。为反抗强权,项英、林育南等举行游行示威,队伍“由江岸经过租界以抵华界,历时2小时许,沿途加入3000人,所过商民多呼欢迎,巡捕岗警无敢阻拦者,此种情形实为仅见”。项英一直昂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2月7日,“二七”惨案发生,项英率100多名工人纠察队员冲进江岸车站,准备抢救林祥谦和被捕的工人,但寡不敌众,未获成功,林祥谦等烈士壮烈牺牲。
在“二七”惨案发生之后的1923年2月下旬的一天,民国议会众议院在北京开会,讨论议员胡鄂公等人提出的弹劾吴佩孚、萧耀南的议案。许多议员们故意为军阀开脱。胡鄂公愤然说:“有个年轻人是从这次屠杀的血尸中爬出来的,此人就在门外,不妨请他进来报告他的亲眼所见。”这个年轻人就是项英。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会场,向国会控诉军阀们镇压工人的血腥暴行,令无视事实真相的议员们哑口无言,让正义得以声张。这次经历,也使项英成为中国第一个到国会作报告的平民百姓。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并没有影响项英组织工运的热情和信心,他继续在武汉和上海等地坚持开展工人运动。1926年秋,项英在武汉发动工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作战,并任武汉工人纠察队总队长,被誉为工人阶级的英雄人物。1927年1月3日,汉口苗家码头发生英国水兵残杀我同胞的惨案。5日下午,在省总工会负责人刘少奇、李立三、项英指挥下,汉口召开30万群众参加的追悼“一三”死难同胞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码头工人纠察队和工人队伍冲进英租界,驱逐英国巡捕,接管英租界。经国民政府与英国谈判,于2月19日收回汉口英租界。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项英为新四军副军长。12月23日,项英回到阔别已久的武汉,与叶挺共同组建新四军军部。25日下午,项英和叶挺在汉口大和街26号召开军部机关干部大会,这是新四军军部机关的第一次会议。它标志着新四军军部正式成立,也标志着新四军的诞生。1938年1月4日,项英率军部机关人员离开武汉奔赴南昌。他和叶挺等人在武汉的这段日子,被称之为“铁军诞生的时期”。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