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7 20:37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9月14日 07:23 | 查看:433次
原标题:这一课,为你私人定制(拓展教育产业新边疆)
用免费的线上内容黏住用户
今年60多岁的赵知融从事传统制造业已有24个年头,对生活消费产品的制造与销售,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为了应对互联网对产业所带来的冲击,他专门组建了一支互联网营销团队。而其中的很多创意都来自于吴晓波财经课堂的线下课程《避免败局》。
“我也经常在看吴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很多内容对我都很有启发。”赵知融说。
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与补充,正成为越来越多像吴晓波这样的教育产业从业者的经营思路。
通过分享原创的财经类知识和案例,吴晓波团队将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办成了国内最大的财经自媒体。
公众号每周推送两篇文章、一期视频,内容涵盖时下的财经热点、基本的财经知识等,免费推送给订阅用户。
“上大学时没怎么接触过金融,偶然看了一期‘吴晓波频道’,觉得讲得挺有意思的,就关注了。”27岁的吴磊是在北京工作的白领,现在,每次看到“吴晓波频道”的新推送,他都会第一时间点进去,给自己补补课。
吴磊是“吴晓波频道”黏住的用户之一。2014年5月创办至今,这个公众号已经积累了近200万粉丝,其中,大部分都是像吴磊这样的白领或大学生。如今,公众号每篇推送的阅读量在20万左右,某些“爆款”内容,比如《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等,则突破百万。
将黏住的忠实粉丝转移到线下课程中
长期运营新媒体,让吴晓波体会到,社交传播时代应该组织多线经营。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线下课程。线上黏住的忠实粉丝无疑成了最容易吸引和转化的客源。
“单纯在线下吸引学员要花费大量资源,但我们有微信公众号的订阅用户作为基础,这部分用户的黏性很高,也更容易延伸到线下成为课程受众。”培训平台副总经理姚弃疾说。
以前,一些英语教育类培训机构也常使用在线上吸引生源的方式,但姚弃疾觉得,吴晓波团队做得跟他们不一样。“他们的线上平台没有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介绍线下课程、方便招生报名,与线下课程是割裂的,也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对线上平台的经营。”
相对较低的获客成本使得吴晓波团队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线下课程的内容开发上。目前,吴晓波团队的线下课程涉及的领域包括宏观经济、金融、投融资、产业转型、文创等方面,内容以研究成果、调研观察、游学、企业实践为主。课程价格从9800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用户可以进入‘吴晓波频道’的微信商城点击购买课程,再参与线下的课堂授课。”姚弃疾说。
这种方法果然很奏效。自从2015年推出以来,吴晓波线下课程的总销售额已经接近5000万元。
将线上聚拢的人气转移到线下并不是吴晓波团队的绝招。当下,罗辑思维、混沌研习社等不少做得不错的自媒体进军教育产业,依靠线上内容聚集用户,等固定用户成型之后,将积累的用户迁移到线下课程。虽然线下课程针对的目标人群不一样,比如,吴晓波课程主要面对企业家、罗辑思维的关注者多为都市白领、混沌研习社则更受创业者青睐,但效果都不错。
让线下课程内容更加符合个体需求
虽然都是分享财经类知识,但吴晓波的线上与线下课程内容有着明显的区隔。
除了线上转移来的人气,也有一些参与线下课程的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吴晓波频道”。“我是从一个做生意的朋友那儿听说吴晓波课程的,感觉跟我以前遇见的传统线下经营类课程很不一样,所以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南极考察的课程。”赵知融说。虽然11天的课程费用为10万元,但他觉得很值得,“不仅学到了知识和经验,还认识了很多同行业的朋友,拓展了人脉和资源。”
对于吴晓波团队来说,线下课程直指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金融行业从业者,他们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些人对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有明确需求。“他们最需要的是直接可以用于商业实战的知识。”吴晓波表示。
为此,团队设计了不同规格、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线下课程,其中许多课是为有需求的用户量身打造的。
比如课程《转型之战》,为传统企业解释新时代的企业游戏规则,采取千人大课堂的授课形式,3天的课程,售价为9800元。而《避免败局》每节课容纳150人,主要从企业战略、政商关系、品牌营销和资本运作多维度剖析企业失败案例。其他定制化课程包括考察南极、参加国际性展览会、游学体验等。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革命》作者吴声是吴晓波团队课程的讲师之一,“我同时在多个不同平台兼职授课,传统的线下课堂多是以老师作为主导者,在某个静态的场景里授课,而在吴晓波的课堂里,老师能和学员进行深度的互动。”
这一点,赵知融很赞同。在南极考察学习的11天里,他与培训讲师一起吃饭、学习、研讨。“那种体验消融了老师与学生的界限,我们就像一帮老友在南极聚会、探险,从家庭生活到企业经营,无话不谈。”
吴晓波说:“这些线下课程能把有共同兴趣、相似职业背景的人聚合起来,形成新的社群关系,我们能根据他们的反馈推出更适合的线下课程内容。”
最近,吴声正带队与学员们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参观学习。看展过程中,他结合现场案例,和大家分享有关电子产品的理论。“我跟学员一样,也没玩过VR和直播,大家一起在体验中学习。这种人与人、人与场景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产业的新特质。”吴声说。本报记者 康 岩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