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古代稳定社会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09-11 23:03 | 来源:学习时报 2016-09-05 09:28:43 | 查看:744次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自南朝之后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其中,道教一方面满足了统治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消除民众不满情绪的重要工具。

  道教以老子《道德经》等道家思想为教理源流、自东汉五斗米道开始走向宗教化,于南朝时期正式与儒教、佛教并称为三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孕育的宗教,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道教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三个方面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一是借用宗教神圣性表达对政权的支持;二是对社会危机事件提供宗教安抚活动;三是通过宗教道德体系止恶扬善。

  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君权神授是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皇帝被赋予天子的身份。这种皇权认同,让臣民像顺应自然一样顺应皇帝的统治,是封建社会得以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除了儒教之外,道教也经常宣扬皇帝的神圣性。刘宋政权建立之后,天师道在其经典《三天内解经》中赞美新皇帝刘裕,说刘氏汉帝是龙精之子,刘裕是汉之苗贵胄,刘氏一直与道结缘,灵瑞二十二璧、黄金一饼,以及道教的《灵宝经》从天而降等灵异事件都是刘裕政权的祥瑞。南朝天师道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刘裕正是通过镇压孙恩等人兴起的五斗米道叛乱而逐步扩大势力的,他必然对五斗米道的残余一直怀有戒心。所以五斗米道进行了宗教改革,变身为南朝天师道,采取了迎合政权的做法,让各地五斗米道势力服从新政权,缓和了激化的社会矛盾。更为人熟知的例子是唐王朝,唐代皇帝姓李,自称是太上老君老子的后代,所以将道教置于三教之中的首位,利用道教赋予李氏家族以神圣性。甚至宋朝也将道教的神封为自己的祖先。宋真宗就曾说他梦见了玉皇令赵氏祖先授予他天书,赵氏祖先自称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转世为轩辕黄帝,名曰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朗。可见,不仅道教会主动迎合统治者,而且统治者也喜欢从道教诸神之中寻找自己的祖先。这类做法的目的就是让臣民信服其统治的神圣性。

  道教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之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祈雨。在古代社会,降雨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关键作用,旱灾导致粮食歉收、饥荒饿殍、流民暴动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道教在发生旱灾之时会进行祈雨仪式,缓解社会的焦虑情绪。唐代杜光庭集《道教灵验记》卷十五记载说,梁武帝之时大旱,真仙托梦道士陶弘景,教其“以青纸墨书密室中拜之”,果然大雨三日。唐代之后,道教祭祀龙王祈雨的仪式逐渐流行,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史料对此多有描述,说道士在道场设置雨龙王位,施法祈雨。除了祈雨,道教针对蝗灾等自然灾害也有相应的法术和仪式。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祈雨之类的行为并没有根据,但是其活动的进行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慰藉,不能说完全没有社会意义。还有,宗教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开展慈善活动。道教宫观自古以来就有道医,为百姓提供治疗服务,特别是在战乱时期,更发挥了救济流民的作用。宋元时期,全真道之所以迅速崛起,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真道重视救济百姓,帮助政府稳定了社会,获得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数位统治者的认可和支持。

  就个人层面来看,道教的理念和修行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原有的资源分配模式被打破,社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如果能对人的欲望进行制约,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道教宣扬的理念是无争,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教经典《常清静经》更是指出“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提倡“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最终达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境地。不仅无争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宗教修行也包含了很多提高道德修养和约束行为的内容。东汉五斗米道就有让信徒在生病时首过,反省自己的过错,指出人的错误行为是疾病的原因。之后道教制订了众多的戒律,如老君一百八十戒等,虽然很多是道士所遵守的戒律,但是其中对人的行为善恶进行了详细的列举,体现了当时的善恶观。可以说,道教利用宗教的报应观念,向民众宣扬行善的好处、作恶的后果,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调节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作者:王皓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