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8-25 22:17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16年8月4日 第15期 | 查看:768次
编者按:
提起腐败,无人不深恶痛绝。但对于看得见、摸不着的“腐败亚文化”,人们却难以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被俘虏,对其纵容、屈从乃至主动融入。腐败亚文化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危害深重、影响久远,清除其影响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绵绵用力,更需合力围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为战胜腐败亚文化提供良好契机。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声对腐败亚文化说“不”,共建共享风清气正的美好社会。
腐败亚文化并不鲜见。去医院看专家号,是自觉排队还是托关系“加塞”?闯红灯被抓,是自愿认罚,还是找人铲分?停车场付费,是按规定足额交纳还是愿意通融不要发票少交钱?小孩上学,是宁愿就近入学还是千方百计请托送礼择名校进重点班?诸如此类问题,大家都不可避免碰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后者的可能远比选择前者的多。
究其原因,恐怕是腐败亚文化作祟。什么是腐败亚文化?答案见仁见智。一般认为,“腐败亚文化”是指腐败群体乃至其他社会成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扭曲的意识和认知。就思想观念而言,它反映的是关于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不当价值判断。比如,认为遇事找关系是有能耐的表现,觉得请客送礼、攀拉关系是面子大、情商高,感到挖门盗洞多占便宜是人之常情,等等。就行为方式而言,它表现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的非正当手段,其结果通常是对消极腐败现象形成认同和支持。比如,以“花钱摆平”解决麻烦,搞亲亲疏疏以图抱团取暖、团团伙伙实现利益结盟,对上级阿谀奉承、百般讨好,以实现个人目的,等等。值得警惕的是,腐败亚文化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其对廉洁文化的消解和侵蚀不容低估。
文化总是在无声无息、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习惯,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一位作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文化》,说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有人要摔倒,你立即走上前去搀扶;一个人进电梯,远远看见人跑过来,你主动按住电梯等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客人进来了你自觉起立迎接,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文化的投射。腐败亚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扭曲的、充满负能量的文化,浸淫其中太久,人的价值观就会扭曲变异,行为选择也会逐渐偏离法纪轨道,成为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
俗话说,一木难成林,久行必成风。腐败亚文化的形成,一部分来自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影响,一部分与社会上某些人长期“言传身教”密切相关。泱泱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不乏引人为公、促人勤勉、发人向善、育人自律的优秀因子,但也存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官发财、天经地义”“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等腐朽亚文化。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而腐朽亚文化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弥漫开来。另一方面,社会上确有一部分人奉行投机取巧、能捞就捞、不劳而获的庸俗价值观,并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如“涟漪效应”慢慢扩散开来,影响整个社会。如刘铁男,从小就教育他儿子,办事要“抄近路”“走捷径”,按部就班会吃亏,使他儿子深受其害。
腐败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贪便宜型,只要能多得多占,不择手段;嫌麻烦型,按规矩走程序办事费时费力,不如找人快捷省事;怕吃亏型,别人都送我不表示,别人都做我不做,害怕“输在起点上”被“穿小鞋”;好面子型,遇事千方百计找人,显示自己关系多路子广,等等。凡此种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热衷“潜规则”,无视明规则。有些人一边厌恶、痛斥着腐败亚文化,一边却用行动推波助澜。它一旦成为社会主流,其危害将无人幸免。
腐败亚文化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往往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其影响,不期而然就做了它的俘虏。有些事情,即使思想上认为不应该那么做,也会被裹挟着不得不为,因为不做可能遭人讥笑、被人指斥。可见,如果腐败亚文化盛行,就如同空气中的雾霾,让人身处其中,深受其害,逃无可逃、躲无可躲。本来,简单的人际关系会提高效率、让人心情舒畅,但当不送礼办不成事被渲染成一种恶习和潜规则时,社会生活的成本可能因其影响越来越高,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受到伤害。今天是受礼者,明天可能就会是送礼者;这件事上人求你,那件事上你就得求人。
对腐败亚文化的危害,全社会要有清醒认识。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规的修订与出台,为清明文化生态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腐败亚文化,清新、简约的廉洁文化必然蔚然成风,让人生活在其中,怡然自得!(北京 楚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