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翻转”背后的教育逻辑(图)

发布时间:2016-05-04 21:3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年04月01日 第09版 | 查看:569次

主题·“翻转课堂”再思考

 

焦海洋

发源于美国而后风靡全球的MOOCs(慕课)给了正处于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中国中小学校长教师许多启发,微视频教学、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翻转课堂能否带来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其价值何在?能否成为今后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常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很多人对于微视频教学、对于翻转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边实践,边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反思,边改进修正,改革大多如此。对于翻转课堂,亦不例外,这方面的探索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让我们且行,且思考。

研究者说

微视频教学的坎:培养高阶思维

■王斌华

一场发源于美国的“风暴”

众所周知,微视频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的首创。这是一所山区学校,交通不便。当时,他们为了解决这所学校许多学生时常缺课的问题,开始把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配上PPT(演示文稿)和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专门提供给缺课的学生补课。

毫无疑问,这两位化学教师应对特殊状况和特殊困难的对策是非常明智且有效的。它确实缓解了交通不便导致的缺课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聆听教师讲解,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获得了个性化指导,提高了教学质量。

更了不起的是,随后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事先在家看视频听讲解,然后在课堂开展练习,学会应用。这些在线教学视频受到广泛欢迎,被更多的学生所接受。由于太多的学生在每天18时至22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予以研究,并借助研究结果开始推广微视频。于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产生了。目前,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概念铺天盖地,在国外和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微视频教学的长与短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视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譬如:

短小精致——微视频的长度短则5分钟,长亦不超过20分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简便实用——能够在简短的时间内,面对众多学生讲授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易于回看、暂停、定格、重复;随时用于复习或补课;视频内容可以永久保存。随时随地——学生观看微视频不受场所和时间的限制;一次聚焦一个知识点,一次向前推进一小步,积少成多,让“碎片化”时间产生1+12的效应,让“切片化”微视频形成一个系列或完整的体系。形式多样——在微视频中可以穿插使用实物、图片、图表、卡通、音乐、故事等素材,使传统的讲解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感官。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

如同硬币一样,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微视频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会衍生出某些弊端。

第一,微视频比较适合知识讲解,不太适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技能操作(如实验操作)、口语表达(如英语口语)等。然而,学生“理解什么”不等于他们“能够干什么”,更不等于他们“能够干好什么”,因为“应知”也不等于“应会”。

第二,微视频难以呈现或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等,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三,微视频比较适合低阶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思维的培养。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他们开展练习,学会应用,这仅仅涉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前三个低阶层次,即知道、理解和应用,并没有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分类、对比、因果关系等)、综合(创造、推理、预测等)和评价(判断、评判、反思等)。注重低阶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思维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教育的短板,也是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根源之一。

有人说,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擅长考试和得高分,美国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为什么?我想,这也许是根源之一。在最近几年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中(主要考查知识的掌握),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夺魁,值得庆贺。但是,在4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PISA附加题测试中(主要考查问题解决的能力),上海学生位居第六,排在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澳门和香港之后,为什么?我想,这也许是根源之一。因此,我们不希望微视频的使用加剧下列状况,如:进一步重视低阶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剧中国教育的短板,加重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同时,微视频用于教学还有一些局限性,对其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阻碍:

其一,对教师要求较高。上海市普陀区推广微视频的经验表明,微视频的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方案、预录和评审五个步骤。其间,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并不长,而前期准备非常耗时,要求非常高。

其二,对学生要求较高。比如,学生务必事先自觉观看和理解微视频,否则将会影响后续的课堂练习和应用。上海市教委规定小学生每天作业时间为1小时左右,中学生每天作业时间2小时左右,观看微视频势必延长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如果要求学生一天观看几门课程的微视频,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其三,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解惑和答疑,可能导致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

其四,学生与电子屏幕为伴,用眼过多。

其五,对学校要求较高,如培训教师、购置和安装相关设备,需要加大投入。

其六,对家长要求较高,如增加购置设备的费用、监控子女观看微视频等。按法律规定,家长只需将儿童送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在现实中,目前的家长承担了太多的学校和教师的职责。

微视频教学应该“翻转”什么

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开始重新思考微视频教学的价值。权衡利弊是推行微视频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微视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相对的,不应无限扩大它的优势。微视频仅仅改变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并没有涉及课程改革中更重要的部分,如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编制、学生评价等。

“翻转课堂”翻转了教与学的顺序,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其实更重要的是,应该翻转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从注重低阶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并重;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双主体”或“双中心”。

微视频教学、翻转课堂目前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应该多开展一些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回答一些问题:第一,目前微视频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否制作问答类、讨论类、探究类、实验类等多种形式的微视频?第二,微视频主要用于低阶思维的培养,能否上升到高阶思维的培养,如我国教育现在非常强调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的培养?第三,微视频适合知识讲解,是否也适合技能培养和能力提升?它适合某些课程,是否适合这些课程中的所有内容,或者是否适合所有课程?它适合交通不便利的地区,是否适合交通便利的城市?使用微视频后的教学质量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微视频教学是否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只有通过实证研究,对于这些问题作一个客观的回答,我们才能客观评价微视频教学的应用价值。(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

教学者说

组织深层次探究性学习是难点

■朱琨

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实践过程中,有一些感悟,也遇到不少困惑,我以我上的一堂“翻转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为例,作一个简单分析与反思。

“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优势何在?

首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还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或是用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便于复习。从我批阅学生周末学案的统计情况来看,通过视频学习,80%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自主推导出另一个标准方程来;90%的学生完成了所有的问题,正确率在8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有时甚至超出我们的预判。

其次,这节课的知识容量相当于传统课堂的1.5倍—2倍。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班比我教的另一个班略好,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体验过的知识易错点,该班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另一个班,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最后,“翻转课堂”全面提升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主动内化知识,教师也走下讲台,指导小组学习,甚至进行个别辅导。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很有好处的。

“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现,最根本的是学生课前的深度学习和真正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我也遇到不少困难,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比如视频和学案需要精心准备。我前后一共录了3次视频,编辑视频也花了不少时间。如果想要做得更好,还可以做专题网站,开通博客等,让师生充分共享教育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当然,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另外,相对于美国学生可以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以及拥有便捷快速的互联网,我们还需要更多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缺乏监管。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视频学习、视频上留的思考题是否认真完成了、公式的推导是自己完成的吗?据我了解,这次课的课前学案就有学生是抄来的。学生在刚听说要这样“翻转”地上课时很兴奋,课后,我主动找他们谈心的时候,他们却告诉我,课外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疑问要查阅资料,不知道去哪里查;有些可能老师点拨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却需要思考很久,等等。

第三,课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性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难点。从我讲的这节课来看,由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多,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课堂讨论的深度明显不够,甚至有些流于形式。加之班额较大,全班56人,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我的指导覆盖面不足,有些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此外,有些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探究的内驱力不足。这种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这堂“翻转课”给我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思考,它让我深深明白了“教学无小事”,任何改革都充满艰辛,但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作者单位:成都市树德中学)

教研者说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翻转”

■许文刚

翻转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作为教研工作者,应顺应这种变化、促进这种变化、升华这种变化,不能用老眼光去看问题,更不能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去衡量,而是要找准教学研讨的新视角、新方向,引导正在尝试或正在实施翻转课堂的学校和教师。

我们要切实关注和防止两种倾向:

倾向一:成为实施表演课的新途径。从推行翻转课堂的初衷来看,翻转课堂理应成为表演课的最大天敌。去年11月,笔者在成都观摩了一节翻转课堂省级研究课,教师的做法更像是担心观摩者会质疑其讲授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表现自己讲解得有多好,学生和教师的配合也呈现出舞台化一样的完美应答效果。四川省教科所特级教师李维明主任认为,该课教师对教材新知讲得较多但对学生问题解决较少,不仅忽视了学生课前视频学习所做的努力,还弱化了课中教师重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翻转特点,追求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教学方式,使得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较好地完成,时间花了,但效率不高。

倾向二:成为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新砝码。从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来看,翻转课堂理应成为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最大天敌。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生硬地套用现有课堂模式来实验翻转课堂的现象,如学校课表不变、课时不变,让学生先在家中或晚自习提前学习,然后让学生再到学校课堂按部就班地继续学习,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与翻转课堂存在价值相悖,这是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做法。

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校级层面要做好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虑,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基本条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切不可有形无实、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对拟全面开展翻转课堂的学校和教师,教研指导要强调以下三个不开展:

一是没有足够的优质课程资源不开展。

实施翻转课堂,要具有四通八达且不堵塞的计算机网络和足够学生使用的学习终端设备,除此之外,每门课程要有保障每堂课使用的足够的优质教学视频和有针对性的学生网络互动交流场所。这需要我们大力研究和开发翻转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以适应形式的需要。

二是没有适宜的课时安排和学科配合不开展。

为了高效合理利用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对每门课程的课时安排及学科间配合要进行充分考虑和精心设计。对于课时的划分和学科配合的方案也需要大胆设想、巧妙构思和小心求证。例如:是否可根据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解答学生问题的特点,让学生能够随时在不同的学科教室间走动?又如:是否可根据翻转课堂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拥有不同的知识获取进度?再如: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检测该如何调整、如何实施?

三是没有恰当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开展。

对翻转课堂的评价应参照新的课堂评价体系。仍用传统课的评价量规来衡量,不仅行不通,还会因内容对不上号而贻笑大方。

建立新的课堂评价体系,我们应将教研视角放到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由于学习重心前移,学生对教学视频的学习变得尤为重要,教学视频质量及其组织方式是评价工作需要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能否留下应有的认知痕迹和由此产生疑问的深刻程度,都将直接影响课堂能否真正实现翻转。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前置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实时通过网络监控等方式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中。教师在课堂中随时了解学情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反映出的普遍问题要统一讲,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要单独讲,突出精讲多练,突出辅导指导,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互助学习、观摩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对于实验、操作类的教学,要让学生亲历亲为,教师不可包办,也不可认为教学视频能够完全替代。

课后。教师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把辅导学困学生、促进中等学生、激励优等学生的工作放到重要位置,通过作业、检测等手段获取学生情况,提出下一阶段教学策略和方案,并对学生实施阶段性学业水平考核。

总之,实施翻转课堂带来的变革是多样的、深刻的,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研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复杂性。(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