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文学之母

发布时间:2016-05-05 08:26 | 来源:福州晚报 2016-05-03 A11版 | 查看:865次

  夜话 赵柒斤
  躺在床上闲翻“先秦文学”,发现网上戏谑“3000年前的诗歌是喊出来的,2000年前的散文是想出来的,1000年前的诗词是仿出来的”,有一些依据:上古歌谣的确是原始人组织劳动、鼓舞劳动的一种手段,而诗歌则起源于劳动。
  据历史考证,我国文学的最初样式就是诗歌。而诗歌是人类从事集体劳动、依照劳动的节奏,因袭着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的。《礼记·经解正义》引《尚书传》曰:“民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相传,这首《击壤歌》是尧帝时一名老人在“击壤”时唱的歌。全诗虽五句,前两句写先民顺从“起而劳作、归而休息”的自然规律;后两句讲的饮水与衣食皆取之于丰沃的土地;最后一句是记录者的疑惑,“人们过着顺乎自然、取足大地的生活,与尧帝的力量和功德又有什么关系?”有此一问,足见原始的先民是有思想的。
  出自《诗经·小雅》的“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和《史记·伯夷列传》中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都是一边劳动、一边唱出来袒露心迹的抒情诗。而出自东汉赵晔编撰《吴越春秋》中的“弹歌”,仅用“断竹,续竹,飞土,逐宍”8个字,就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也完全可能是先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断竹”即砍竹;“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飞土”是说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逐宍”指追捕受伤的鸟兽。从艺术角度欣赏,这首8字诗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不仅节奏明快、凝重有力,而且使劳动的画面富有了动感之美和浪漫主义色彩。
  先民的舞蹈,也是模仿劳动的音响、动作等重演的劳动过程,这或许就是为了训练劳动技巧、总结劳动经验创作的,抑或教育部落成员更积极无畏地参加生产劳动,这种“文化”虽有明显的功利性,但却表达了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和哲理。同时,先民在与自然做斗争时,又将主客观相结合而按主观幻想创造出了最早的叙事作品神话。神话连同古诗、乐舞等最原始的文学皆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是靠口耳相传的。这些文学作品与体力劳动区别在于,它兼具了思维与思想等人文价值。虽仅有极小部分流传并被后世典籍记录下来,但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是,文学归根结底是现实的产物。广阔丰美的现实生活,承负着人类的永恒追求和多样性境遇,为文艺创作提供鲜活丰厚的素材和美的范式。靠口耳传播的远古文学源自现实又回到现实,换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接地气”,这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轨迹。现代诸多文学书籍、影视作品之所以无人问津,除视频、网络、手机等可读可观的载体激增外,创作者无“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基层)意识、其作品不接地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