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7 22:02 |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5-01-23 18:19 | 查看:1164次
车著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
他工作24年,参与完成70多颗卫星发射任务,他始终胸怀航天报国之梦,把使命当号令,把岗位当战位,用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步伐,克服了航天追梦路上的一道道坎坷,处置了科研试验任务中的一次次险情,创造了中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领域的一个个第一。
车著明,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3年3月出生,1993年研究生毕业到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现为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
工作24年,参与完成70多颗卫星发射任务,他始终胸怀航天报国之梦,把使命当号令,把岗位当战位,用坚定的信念、坚实的步伐,克服了航天追梦路上的一道道坎坷,处置了科研试验任务中的一次次险情,创造了中心航天发射数据处理领域的一个个第一。
车著明的敬业奉献是他危急关头当先锋的担当精神
2010年1月17日零时12分,我国第二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火箭起飞50秒后,安全控制显示屏突然报警,速度曲线连续出现大幅跳变,不断跃出炸毁线,5秒之后跳变依然剧烈。此时火箭飞行时间短、高度低、速度快、爆炸破坏性强,还带着有毒液体,一旦炸毁,后果不堪设想。炸毁火箭在世界航天史上早有先例。2003年日本H2A火箭发射升空,因偏离轨道被迫引爆;2008年美国一枚亚轨道卫星升空47秒后,因飞离预定轨道实施炸毁。一秒一秒过去,安控间内的气氛令人窒息,错炸和漏炸都是世界航天界的最大忌讳,漏炸所带来的灾难更加难以估量。“炸?!”“还是不炸?!”千钧一发之际,车高工站了出来:“火箭没问题,是跟踪测量设备问题。”语气轻缓、自信果敢。果然,到了第58秒,测控数据渐趋稳定,火箭各项飞行指标变为正常,发射又一次取得圆满成功。事后查明,数据的异常正是某测量设备发射的信号不稳所致。
危急关头敢于担当,车著明这种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源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有一次发射任务,事后的处理结果与协作单位提供的数据出现了1厘米偏差。车著明和外单位的专家各执一词、互不退让,有人劝他说:“任务已经成功,有些问题能放就放吧。”他却坚持说:“这个问题事关火箭安危,差一丁点都不行。要知道航天发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后来证明是外单位程序中一个参数出了问题,那位专家激动地说:“感谢你的1厘米,帮我们纠正了错误。” 在数据海洋遨游二十余年的车著明最清楚:数据连着成败、关乎生命,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多一份直面问题的胆识,就增添一份确保成功的把握。
车著明的敬业奉献是他为了使命不要命的牺牲精神
有一年春节刚过,某系统研发任务进入攻关阶段,车著明却因患上严重的甲型副伤寒,上吐下泻、疼痛难忍,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满脑子想的还是工作,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家人把笔记本电脑送到医院,把病房当做了临时办公室,每次输液他都对护士说:“请扎我的左手,右手还要握鼠标,操作电脑呢。”一天下午,研发团队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都攻不破,不得不打电话向车著明求助。他立即拔下针头,赶到了机房,连续几个昼苦苦煎熬,成功攻破了难题。看着车著明蜡黄的脸、输液后青紫的手背,同事们都痛在心里,眼泪含在眼里,大家清楚,车著明就是这样一个人: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
虽然饱受疾病折磨,甚至为了建立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加班到突发耳鸣,再晚两天就医,左耳就彻底耳聋的地步,但车著明始终觉得只要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正是靠着这种为了使命不要命的牺牲精神,车著明数十次对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新一代系统数据处理时间从三天缩短至500秒,推动中心航天发射事后数据处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粗到精的一次次跨越。
车著明的敬业奉献是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精神
20多年里车著明没有带妻儿看过一次发射,没有陪妻儿回老家过过一次春节,就连婚纱照都只有妻子一个人。那是前些年,一位朋友在得知他们没有拍过婚纱照后,专程从影楼要了一张优惠券给了他妻子,可那段时间,正赶上中心有任务,拍婚纱照的事儿就一推再推,眼看优惠券就要过期了,老车终于答应去了。但到影楼一看,照相的人很多,老车等了会儿对妻子说:“你先在这儿排队,我回去处理点事。” 妻子清楚他这一去肯定不会再来了。车著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把工作看得最重,把时间看得最宝贵。
前些年,一名在地方担任董事长的同学,力邀车著明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年薪40万。那时,车著明一年工资还不到4万元,妻子在中心扫马路当临时工,夫妻俩微薄的工资不仅要维持家用,还要每月寄给老家的母亲治病,供2个弟弟上学。妻子劝他下决心辞职,缓解一下家里的困难。经济的压力、现实的考虑,让车著明动了心,他写好辞职报告交给了中心领导。但当他静下心来,面对浩如烟海的一组组航天数据,才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那些看似枯燥的数据,最舍不得的是航天事业。他说服了眼含泪水的妻子,从领导那里要回了辞职报告,婉拒了老同学的邀请。
车著明是搞数据工作的,不是不会算账,相反他精于计算,可他算的从来只是国家和民族的“大账”,从不算个人的“小账”。他说:“选择40万,无非是银行卡上多个‘0’,而我要的是那个‘1’,一份事业、一种信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