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张向海: 做公益也是有回报的 觉得自己有存在价值(图)

发布时间:2016-04-22 21:07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04-14 ZB07版 | 查看:1961次

企业老板张向海资助了20余名困难学子,发起成立的协会累计服务十余万人次

张向海近日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受访者供图

  当张向海掏出2 .4万元捐款时,因家人重病面临辍学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大学生李丽(化名)一度不敢相信,怯怯地问:“什么时候还?需要自己怎么报答?”张向海摇头说,不需要任何回报,李丽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突然跪下,反倒让张向海手忙脚乱。近日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后,张向海助人的事迹慢慢流传开来,面对媒体的采访和接踵而至的荣誉,张向海却感到不适应。他向南都记者“埋怨”:自己做的都是芝麻绿豆的事情,都不好意思介绍。实际上,自1998年至今,张向海资助了20多名困难学子,捐建了几所贫困小学,他发起成立的协会累计服务十余万人次。

  租千平米房建外来工服务中心

  3月25日下午2时40分许,珠海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二楼办公室,张向海浓眉紧锁,正坐在椅子上犯愁。

  这几天珠海有部门邀请他参加一场全国巡讲,介绍助人的先进事迹。他拒绝了一次,但对方锲而不舍,领导也出面做工作。

  “可我真的说不好。第一我普通话不标准,就这水平宣讲那不是让人笑话吗?第二我也很忙,害怕没有太多时间参加宣讲。”47岁的张向海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典型的河南人,在珠海打拼二十多年,仍是一口浓烈的乡音。

  2013年,张向海创建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自掏腰包在珠海香洲新加坡花园租下1000多平米的两层房屋作为活动场所,请施工队装修,添置用品器材,仅房租一项一个月就要3万,主要服务异地务工青年。

  中心比珠海西区一些镇的活动中心还大,有接受外来工子女学习的“四点半课堂”,有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理发室、调解室、法律咨询室,连方便外来女工的哺乳室也能找到……

  有志愿者说,别看张主任外表粗犷,其实心很细,看到不少志愿者骑自行车往返,车胎经常漏气,就添置了打气筒,购买微波炉方便志愿者加热食物,还配备了休息间,“这些只是小事,但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根本注意不到。”

  两年多时间,中心的功能从最初的职业介绍、心理咨询、困难帮扶救助扩展到法律咨询援助、免费理发、儿童托管等十四项免费服务。

  据中国文明网统计,至今,中心已服务职工群众达十余万人次。张向海近日因此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并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栏目的“封面人物”。该网站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门户。

  他有个爱做善事的母亲

  “珠海有钱的老板比你多的是,为啥你就这么喜欢搞公益?会不会是沽名钓誉?”

  成名后,张向海也受到了质疑。他的回答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活法和理念也不同,“我从小受母亲影响比较大,她是个农村妇女,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很厚道,以前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自己和后人积德‘,这对我影响很大。“

  张向海回忆,小时候,但凡村里谁家有困难,母亲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别人缝缝补补。父亲从单位分了些玉米面,母亲用玉米面和小麦面一起蒸馒头分给亲人和邻里街坊。

  有一年大年三十,家里正在祭祀先人,按照当地风俗,门窗须敞开,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蹲在门口,眼巴巴地望着供桌上的肉。张向海说,母亲看到了,便走过去要乞丐等一等,等祭祀完,父亲烧完香,把肉全部送给了乞丐。

  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70年代,除了逢年过节,普通人家平时很难吃到肉。张向海说,好不容易等到过年,母亲却将肉拿给了一个外人,自己当时不能理解,“母亲告诉我说,这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否则谁会大年三十有家不回,豁出脸面来要饭,以后遇到这种人能帮忙就应该帮忙。”

  1993年,成年后的张向海南下珠海打工想干一番事业,因为有亲戚在珠海,又有找工作的证明材料,求职很顺利。

  张向海说,当时一个月工资才一两百,有外来工咬牙花60元介绍费找中介机构,结果发现单位是假的,被骗了。这些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不幸,触动了张向海,“当时我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要帮帮他们,至少让他们找工作不再这么难。”

  “把喝酒时间用在公益上”

  1998年,经过几年打拼,张向海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经济条件好转后开始做公益:资助困难外来工子女上学,帮忙介绍工作,至今受他资助的困难学子已有20多人。

  一个在珠海慈善圈子广为人称道的案例发生在2013年,刚考上北理工珠海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的大一新生陈科(化名),因患罕见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全身神经麻痹瘫痪,上学不久就被送进了医院,并且因为家境贫困,无钱治疗。

  后来,张向海发动珠海河南商会、珠海市豫德工会联合会、珠海市慈善总会等多家单位举行募捐和义演,一天时间筹集善款7万多元。事情后来被媒体报道,珠海很多的士司机还开车到医院,看望陈科;珠海市社保中心第二天就为陈科办理了医保接续,弥补了20万元的看病资金缺口。

  如今,陈科已经治愈,并重返校园。他在接受南都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自己正在读大二,原来生病光在重症监护室就躺了一个多月,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虽然父母最初瞒着他无钱治病的事,但他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加上ICU的环境很黑暗,整天见不到太阳,心里一度很悲观,甚至想过自己挺不过走了怎么办,“有一天辅导员告诉我说张向海要帮助自己,我很意外,觉得自己又重生了。”

  这件事也将张向海推到聚光灯下。很多人开始慕名找他求助。不久,单亲妈妈丁女士找上门,说正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读书的女儿李丽因为家庭困难,打算辍学打工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希望张向海帮一把。

  丁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她一个人在食堂打工,收入不高,经济压力很大,每次交学费都是找亲戚朋友好不容易才凑起来的,2013年自己又患病,当时几个小孩连生活费都没了,“我和小孩一度想过跳海,后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张向海,没想到他真的愿意帮忙。

  第二天,张向海掏出2.4万元给李丽做学费。丁女士称自己和女儿拿到捐款后都不敢相信,女儿激动得一直哭,在办公室还要给张向海下跪。

  丁女士说,去年7月,三个小孩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只是之前还欠下不少外债,女儿在外省工作,为了节省路费,连过年都没有回家,“我们全家打算等还完了债,一定要报答社会。”

  慢慢的,求助者不再限于本地。外地高州沙田镇田寮小学透过一名记者向他反映,学校破旧不堪,希望得到资助。张向海跑过去一看,教室天花板开裂,墙壁布满霉菌,窗户破烂,一下雨就漏水,没法上课,操场也是烂泥地,于是在两年时间先后募集近百万元将学校修缮一新。

  慈善的摊子越铺越大,张向海后来成立了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4年又创办了珠海首家“工友驿站”,组建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小打小闹,零星救助,变成了规范化的民间义工组织。

  有志愿者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张向海几乎将一半时间都花在了中心上,有时连自己建筑公司的生意都顾不上。

  “没这么多,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吧”张向海认真地纠正,说只是把原来打牌、喝酒、打高尔夫的时间,用在公益上,并不影响管理公司。

  被朋友骂瞎折腾是傻子

  从老板变成专业的义工,不少朋友最初很不适应,喊张向海打牌,打高尔夫,叫不动,会埋怨他瞎折腾。“还有朋友骂我傻子,说世界上穷人那么多,你一个人能帮助多少?帮得过来吗?”张向海说,最初就是自己的两个小孩都不以为然,说平时捐点钱就好了,没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公益上。

  张向海没有退缩。如今,在他的带动下,过去曾骂他傻子的朋友陆续加入到他的公益团队,其两个小孩也成为了志愿者。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核心工作人员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23人,志愿者达到一千多人。

  “很多人最初不认可公益,不是没有善心,而是因为不相信,当看到你真的在做事,确实帮助了很多人,慢慢就被感染了”张向海说,对于那些老板,平时少喝两瓶名酒,少打两场高尔夫球,少吃两顿大餐,就可以挽救一个困难家庭了。

  慈善还给张向海带来了意外惊喜。有人慕名找他合作。“我也很意外,有些人找过来说,你既然都愿意帮助陌生人,至少不是个奸商,做生意信得过。”张向海咧嘴大笑,一脸憨厚。

  传统观念对公益的理解是“没有回报的付出”,张向海却说,做公益同样有收获,每次帮助一个人,对方的一个笑容,一声谢谢,都会让他感到很开心,“心里有一股暖流,觉得自己被人尊敬,有存在的价值,做公益也是有回报的。”

  (应两名受资助者的要求,采用化名)

  很多人最初不认可公益,不是没有善心,而是因为不相信,当看到你真的在做事,确实帮助了很多人,慢慢就被感染了。

  ———张向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