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8 09:28 |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2016-02-16 08:30 | 查看:30561次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后长期生活在福建省崇安县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因谥文,又世称朱文公。
朱熹自小聪颖,善学好问,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进士,曾任秘书阁修撰,漳州、潭州知州,焕章阁待制、侍讲等职,做官清正有为、廉洁奉公。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振举书院建设,广注典籍,于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编纂的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故居和书院
紫阳楼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直到晚年迁居建阳,在此楼堂住了近50年。
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时期,为纪念先贤胡宪(号籍溪先生)而构筑。朱熹当年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所谓“兴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首倡,在崇安县令张翥支持下,得以重建。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称武夷书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其布局大致是: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
朱熹在此著书立说,授徒讲学,长达五年之久。其理学思想也因此传播开来,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系,始创“四书学”。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精舍附近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所以,武夷精舍所在地武夷山在南宋时期已成为一座名山,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位于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是朱熹晚年居住、讲学之地。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八年,著述甚丰,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朱熹家训
朱熹不仅是一代大儒、理学宗师,治家同样严谨有方,他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规家训之中,对朱子后裔影响深远。
《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著名家训。全文短短三百余字,讲述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精辟阐明了修身立德治家之道。家训以简朴的语言,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朱熹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通篇家训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富有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熹送长子朱熟去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求学时,还曾写过一封家书《训子从学帖》(又名《与长子受之》),在家书中语重心长教育朱熟勤学习、交益友,一片殷殷之情,爱子之意跃然纸上,成为家书名篇。
此外,朱熹为训导子弟还曾编订一本《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教育子弟从小就要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养成良好习惯。此书后来成为重要的蒙学课本之一,深受后人推重,里面的一些名言名句如“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广为流传。
●视频脚本
大儒朱熹:紫阳高照 家训流芳
沿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溯源而上,进入连绵起伏的武夷山脉,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保存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千年古村——五夫。紫阳楼、朱子巷、兴贤书院、朱子社仓……走进五夫,就走近了理学宗师的传奇人生,诵读《朱子家训》,品味一代大儒的家国情怀。
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的一天,福建省崇安县五夫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五夫村)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里,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正在赶路。男孩名叫朱熹,小名沋郎,这次他是遵照父亲遗命,前来五夫拜师求学。正是这个孩子的到来,为五夫书写了新的传奇。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幼年丧父,他十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时给他留下了遗嘱,说:“你要到五夫去找我的朋友刘子翚、刘子羽兄弟,你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是你的父亲。好好向他们学习,接受他们的教育。”
五夫,原名五夫里,始建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多年。这里莲池十里,荷花映日,人称“莲花之乡”;五夫名人辈出,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在五夫长大,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也出自五夫,五夫也有“邹鲁渊源”的美誉。
紫阳楼,朱子故居,是五夫的刘氏家族为远道而来的朱熹母子专门修建的。朱熹到五夫后的第二年,就住进了这栋楼,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他在这栋楼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
在紫阳楼正堂,有一块古朴屏风,屏风所刻内容为《朱子家训》。作为古代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对其长孙朱鑑修身进德的深情嘱咐和殷切期望。全文短短300余字,以简朴的言语,勾勒出富含哲学思辨的治家理论。
【男女对诵】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朱熹一生,命运多舛,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经历无数悲欢离合的他,在家训中,特别看重家庭的亲睦。朱熹在这方面,身体力行,留下了不少佳话。
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校长 江锦平:
朱熹送自己的长子朱塾到千里之外的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去拜自己的好友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连夜写下《训子从学帖》,交给朱塾。
【学生诵读】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在这封长信里朱熹给朱塾规定了很多具体的东西,比如不能喝酒,交朋友一定要谨慎,不能在同学间搬弄是非,尤其是你不能在老师面前去攻击你的同学等等,规定得非常细。
在五夫,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叫朱子巷,朱子巷弯弯曲曲,凹凸不平,这正如朱熹的人生。纵观朱熹一生,颇多曲折,但朱熹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别人的不解和非议,告诫后世子孙,不可以记仇、不可以以怨还怨,要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生朗诵】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摘自《朱子家训》
朱熹14岁到五夫投奔父亲的好友刘子羽,并从学于五夫的刘子翚、胡宪、刘勉之等先贤名士。从小受先贤教诲,朱熹特别重德修身。他认为读“圣书”可以修德,识礼义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 ,人因识礼而高雅。对于有德之人,朱熹格外敬重。陆游、辛弃疾等人与朱熹成莫逆之交。甚至朱熹跟一些与自己论点相左的人也成了好友。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比如,他一生中有两个(主要)论敌,一个是陆九渊一个是陈亮,在学术观点上完全不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尖锐对立的。但朱子和他们两人的私交非常好,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比如鹅湖之会以后,朱子和陆九渊学术的争论已经到了极点了,但是朱子到了江西,办了白鹿洞书院以后,还是把陆九渊请去讲学,并且把陆九渊讲课的提纲亲自抄写出来,刻成碑立在白鹿洞书院。所以他和陆九渊虽是论敌,却也是很好的朋友。
在五夫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女儿朱兑因家里贫穷,拿不出好东西招待父亲,只能以葱汤麦饭让父亲充饥,心中很是内疚,感觉对不起父亲。但朱熹面对这顿粗茶淡饭却吃得格外香甜。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不但没有怪罪女儿,朱子反而非常高兴,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么说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表扬他的女儿,就是说葱汤麦饭是太可口了,只要能够疗饥,能够吃饱,我就很满足了,你要想到还有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呢,朱子就是这样一种胸怀,他的勤俭在当时是有名的。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不取不义之财。他办了很多书院,却没有为自己置办任何产业,也没有为家人谋取任何私利。据史料记载,朱熹晚年,生活比较清贫,“其斋舍无以避风雨”。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只要是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绝不收受。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他家从江西婺源迁到福建来以后,家庭一直是比较清苦的,相当的清苦,日子过得很艰辛,但他凡是不义之财,一概不取,始终以清廉自守。朱熹的清廉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包括在《宋史》里都有记载。
《朱子家训》寥寥数百字,却深刻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这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八百多年过去了,朱熹后裔繁衍生息,已历经三十多代,子孙遍布各地,达数百万之众。朱子后裔不管是身居官场还是静处乡村,老祖宗亲手写下的《朱子家训》成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指引。《朱子家训》是治家理论的总纲,后世多有所发挥与阐述。如明末清初朱氏后裔朱柏庐便在《朱子家训》的基础上,写出了《朱柏庐治家格言》。
【学生朗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作为一代大儒,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而心里又总是装着百姓,亲民爱民。他的这些官德思想得到后世官员的倡导,甚至身体力行。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子家训》是朱子对家庭建设、社会建设的一些体验和感悟,通过这篇《朱子家训》,我们也看到了朱子的人格影响和人格魅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至今天,朱熹的思想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而《朱子家训》也为我们修身处世、治家教子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子家训》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回望紫阳楼,朱熹当年亲手种植的樟树,现已郁郁葱葱,绿荫如盖。五夫村外,荷花飘香,“朱子故里荷田田,闽邦渊源水清清”。人心向善,古村不老,紫阳高照,家训流芳!
一代大儒朱熹如何清廉为官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朱子。19岁中进士,先后任同安县主簿、南康知军、漳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等,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当过皇帝宋宁宗的老师。
作为一位儒学家、理学家,从政的朱熹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他一生从政时间不过短短九年,但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对贪赃枉法之徒深恶痛绝。
1182年7月,朱熹到台州巡视灾情。接到反映知府唐仲友为官不正的举报后,朱熹决定对唐仲友进行调查,查明了其在台州知府任上存在违法收税、贪污官钱、伪造钱币等多项违法乱纪行为。
中华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照南:
朱熹一再上奏折要弹劾唐仲友,即使明明知道唐仲友是当朝宰相的亲戚。朱熹遇到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是毫不手软的,他一连上了七道奏折来弹劾这个唐仲友,这个(案件)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这说明朱熹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且表现在他对社会风气的治理,对贪官污吏的(惩处)毫不手软。
朱熹非常亲民爱民,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朱熹在南康任职时,有一富家子弟跃马于市,踏伤一小孩,小孩生命垂危。朱熹知道此事后,命下属将肇事者送到衙门处罚。这时有熟人前来说情:“此人是富家子弟,何苦要拷打他呢?”
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保护建设专家组成员 祝熹:
朱熹说,如果不处理他,反而对不起百姓。后来朱熹在南康有了一次讲学的机会,就讲解了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西铭》,这里面就提到了老百姓和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他通过这种教化的方式来教育当地百姓,同时也展现了他不畏强权,予民公道的一个方面。
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他虽然辗转多处为官,但每到一处,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
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创建的。社仓竣工时,朱熹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并亲自题了一首警醒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要遵纪守法,不可有私心贪心。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朱熹建立了义仓制度,义仓制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丰年丰收的时候,政府用很低的价格把粮食收购进来,储藏在仓库里面,到了灾荒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用更低的价格甚至免费把粮食赈济给灾民,让灾民度过饥荒,然后再恢复生产,这个义仓制度、义仓到现在都还保存着,这也是朱子当年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善事、一件好事。
八百多年风雨侵蚀,朱子社仓屹立在武夷的青山秀水间,屹立在千千万万勤劳淳朴的百姓心中。圣贤朱熹虽已远去,但其一心为民,清廉为官的品德,正如五夫的莲花,经久不衰,越开越盛!
●朱熹家训摘编
修身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①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②报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③之。
——摘自《朱子家训》
【注释】
①矜:夸耀。
②直:坦诚正直。
③谕:劝导,劝诫。
【译文】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须要谛当①,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注释】
①谛当:恰当、得当。
【译文】
平日的仪容举止一定要恭敬端庄,不得放肆怠慢。说话一定要得当,不得嬉笑喧哗。凡事要谦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耻辱。
齐家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守正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妒有能力的人。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声言忿恨,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情要拥护。
崇文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斯文不可不敬。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
早晚受业①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诲语,归安下处②,思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注释】
①受业: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业。
②归安下处:回到住处休息。
【译文】
每天听先生讲书和请教,要和他人一样按常例进行,不得怠慢。有疑点要用小本子随手记录下来,等候向老师请教。听到老师训诲,回到自己住处,要思考其中最紧要的话,逐日记下,回来的时候带给我看。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来带回。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摘自朱熹《童蒙须知》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心不在焉,眼睛也不仔细看书,心眼都不专一,只是口中一次次朗诵,这样是绝对记不住的,即使勉强记住了,保持的时间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如果心到了,那么眼、口岂能不到。
尚德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摘自《朱子家训》
【译文】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择友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
——摘自朱熹《训子从学帖》
【译文】
大凡为人敦厚忠信,能批评我的过错的,是有益的朋友;那种谄谀奉承不正经,傲慢轻浮不庄重,引导别人做坏事的,是对自己有害的朋友。就怕你志趣卑下庸俗,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善如流,那么有益的朋友无意疏远而日渐疏远,有害的朋友没想接近却日益亲近。这一定要下大决心加以检点去矫正,不可一天天渐渐变成习惯,自行堕入小人的圈子。
●采访札记
五夫镇上读朱熹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伴着清幽的古琴声,我行走于武夷山下的千年古村——五夫,认真聆听学子们诵读大儒朱熹留下的《朱子家训》。
短短几百字的《朱子家训》,通俗易懂地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在其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的宽阔心胸……
在五夫朱子学校,得遇校长江锦平,他告诉我说:“朱熹在五夫镇生活近50年,朱子印记,镇上随处可寻。学校正通过各种方式,让朱子文化在校园里发扬光大,让朱子理学中的经典在此传承。”
江校长还特意拿出学校组织教师们编写的校本课程《紫阳流风》,并告诉我说,学校十分注重把朱熹的优秀思想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比如书法课上,学生们书写朱子家训;语文学科中,加入朱子诗词赏析;在课余,定期开展“朱子文化”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朱子文化。每当新学年开始,学校还组织新生和教师身着宋式礼服,在朱熹故居紫阳楼前举行拜师礼。
朱熹集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大成,奠定了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长河中耀眼的历史地位,福建从而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盛誉。因为有了朱熹在碧水丹山之间“琴书五十载”,武夷山由此闪耀着“道南理窟”的荣光。
为往圣继绝学,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创新,在他“大道之行”的征程中,烙下了格物穷理的探索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自我否定的科学精神,展示了朱子“以天下为己任,以天地为己心”的人文情怀。
可以说,朱子学是传统文化之光,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且远播东亚诸国。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科学思想史》上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修身齐家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重温《朱子家训》,追寻家训背后的儒学精华,也就能不断映照出朱子学的“文化之光”。(杨志林)
●专家观点
陈来:朱子学是涵养个人美德和社会价值的源泉与活水
朱子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在理学方面,有太极,通书解义,西铭解义,编订二程遗书、上蔡语录,作知言疑义,编近思录、小学;在史学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在经学方面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主编仪礼经传通解,终生作四书集注;在文献整理方面作孝经勘误,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等。朱子的文化实践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朱子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尤其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化传承的榜样。
朱熹一生中任官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他所到任之处,必振举书院建设。他亲自订立了《白鹿洞书院学规》,一方面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另一方面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这在中国书院历史上影响深远。朱子一生有关小学蒙学读本的著作也很多,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巨大,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古为今用,发挥它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对南宋以来的社会风俗、正化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个人美德和社会价值的源泉与活水。
(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
朱高正: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朱子家训》里面说到“遇合理之事则从”,这点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精神,遇到合理的事情我们就要遵从它。人有七情六欲,很容易被感情绑住了,被情绪左右了,而不听从理智。每个人只能在不违背义理,不违背是非的情形之下,才可以让个人的偏好、感情来做点主。《朱子家训》让我们知道,做父母的先把自己做好,孩子你不用教,他自己就学着父母的榜样;做老师的把自己做好,学生你不用要求他,学生聪明得很,马上就跟着你做;党员干部,只要自己做得正派,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中,周围的人也就会正派起来。
《朱子家训》,短短317字,却字字珠玑,道理很深,体现了高超的家教智慧。
(知名学者、朱熹第26代孙 朱高正)
朱杰人:317字家训凝结儒家思想精华
《朱文公家训》又称《朱子家训》,原收在朱氏家谱,是朱子训诫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只供家族内部使用,后来一经公诸于世,便广为流传。《朱子家训》只有短短317字,但却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这个底线划得非常清晰,而且是可以执行的。朱子对传统家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改造是把传统家训中最根本、最精髓的思想予以形而上的哲理化,把它们提升到哲学与“道”的高度,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朱子家训》强调人在谋求获取自身权利之前,必须自我觉醒与自我塑型。同时,它又强调个人与社群、社会的和谐相处关系。它的内涵可以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和引伸。这是朱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高妙之处,也正是《朱子家训》可以在诸多传统家训著述中熠熠生辉的原因所在。
(中华朱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张品端:以礼应物 以礼待人
《朱子家训》中心思想是教导人们应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如何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要正确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朱子家训》提出:“切勿矜己之长。”如果矜己之长,就会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朱子要求“慎勿谈人之短。”这是由于:其一,人非圣人、完人,人人都有短处、缺点;其二,随便谈人之短,不但对克服短处不起帮助作用,而且会影响内部的团结。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朱子家训》要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就是要办善事、好事和实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大善是由小善积聚而成的,积小成大,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这就是为什么恶虽小不能为,善虽小却要为之。一句“勿非礼而害物命”,朱熹就把“仁”推广到生物甚至非生命的领域,萌生出沟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顺应思维,争取实现“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 “物命”两字启迪着人们要扩大精神文明视野,控制无限增长的物质享受欲望,把感官的享乐转向审美的追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武夷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品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