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世界“拾荒者”

发布时间:2016-01-20 10:51 | 来源:浙江日报 2016年1月6日 00016版 | 查看:8074次

  这两天,几乎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篇名为“鲁班征集令 情动杭州”的文章刷屏,为拾荒老人韦思浩在浙大图书馆前立像的倡议得到读者纷纷附议。这位一生清贫、坚持拾荒助学的退休老教师再次戳中了人们柔软的内心。从去年12月13日老人因车祸不幸离世至今,他的事迹不仅没被杭州这座城市淡忘,反而历久弥深。这份难以忘却的纪念,仍如涓涓细流般流淌在每个善良人的心间。

  是什么成就了这份难以割舍的思念?是什么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笔者以为,闪烁于逝者身上那匿名助学的慈善之美、那重视教育的师范之美、那孜孜不倦的求学之美、那甘守清贫却内心丰富的精神之美,都是一场最为特殊的爱的教育、美的感动。

  一张张署名“魏丁兆”的发黄捐款条,显示的是老人自1999年退休至2015年11月18日被出租车撞倒,长达十余年的匿名捐赠。老人即将离去时,留下遗体捐赠的遗嘱,以慈善实践告诉世人:做慈善、献爱心并非只是富人专利,普通人照样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温暖他人。

  做了一辈子教书匠的韦思浩一直想在他退休的夏衍中学设立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寒门学子。而他对自己严苛至极,宁可粗茶淡饭、衣衫褴褛,仍要冒着酷暑寒冬拾荒,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那份对贫困学生的爱怜,最好地诠释了爱的教育;而那份兼济天下的情怀,则彰显着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应拥有的高贵灵魂。

  老人几乎每周都要去图书馆三四次,认真洗手,仔细读报、求知若渴,这可能是老人留给我们最淳朴、最本真的遗产——对知识的尊敬,对公共资源的重视。他是真正的爱书人与惜书人,这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凡范本也让他为我们浮躁喧嚣的精神世界拾荒,强调出阅读使人向善的力量。

  古有武训行乞兴学,今有韦思浩拾荒助学,这正是古往今来优秀知识分子与仁人志士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体现。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老人心中,必有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绚烂丰富世界。

  于细节处见精神,积小善而成大善。在浙江,像韦思浩这样的“最美现象”已成为社会常态,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和最美事迹,让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在爱与美的感动中认识自我、相互帮助、勇敢前行。我想我们都会禁不住轻轻为老人吟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们有勇气做我自己。”愿他在天堂安息!

  作者:江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