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9 11:28 | 来源:新京报 2015年03月28日 第A10 | 查看:1894次
昨日,新京报第八届“十大感动社区人物”揭晓。获奖的十大感动人物中,虽然事迹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失足青少年的“检察官老师”隗永贵和收养甘肃地震孤儿的“全职妈妈”郝玉玲交流起教育孩子的问题,社区担架队队长高玉汉和在社区里放电影的温中田同是在家门口做好事,他们从邻里关系的角度谈起自己的感受。
1 “担架队队长”高玉汉VS“后海放映师”温中田
邻里相处越来越有“温度”
在石景山公园北社区里,有一支由21人组成的“120爱心应急担架队”。老人突发急病或不方便下楼时,只要一个电话,队长高玉汉和队员们随叫随到,把老人从楼上抬到楼下。而在西城的后海西沿社区,63岁的老人温中田每周四天免费在后海野鸭岛小花园播放动画片和电影,供人免费观看。社区即是家园,他们在家门口发起了爱的总动员。
问:你们做的事情同样立足于社区,这么多年的善举下来,感觉邻里间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高玉汉:彼此间的相处更融洽了,现在很多老人闲谈间都会讲到我们带来的变化,让他们觉得更踏实,他们的孩子也觉得我们的存在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种事情又带动了很多人随手的善举,这就使得整个小区感觉更暖心。
温中田:大家能走到一块了,彼此间多了一份了解,我们这个小区外来务工者比较多,更多是各顾各的。现在等于给他们一个去处,这就让他们不知不觉间有了一些共同的话题,互相认识了,心里有了温度。大家相处起来也就容易了。
问:邻里相处有什么新气象呢?
高玉汉:走心,我一直说社区建设需要一个纽带,原来大家都忙,邻里间很少有交流,我们就是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原来我们就6个人,通过做这件事,很多人慢慢就互相了解了。现在团队扩大到了21人,小区的地下室管理员、车棚管理员、废品回收员都参与了进来,这就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动作用,谁家都有老人,大家都搭把手,也等于说是在帮自己。这样传承下来,小区的氛围就好起来了。
温中田:最大的变化应该还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多了一个了解的渠道,让外来务工者慢慢融入这个城市,我经常在放电影的时候讲一些想法,多多少少影响一些人,就是要告诉大家农民工在这个城市也是有尊严的。所以现在在我这里,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成为了志愿者,也在为这个美好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获奖感言
这个奖既是表扬也是鞭策,督促我把担架队继续做大做好。这个奖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21个团队成员的,这个奖也是对我们团队最大的肯定,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高玉汉
后海社区的居民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需要社区文化。我作为一个退休老头,用自己的投影器材为他们免费播放电影,老百姓说他们由衷地高兴,这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温中田
2 “电脑教师”王宝立VS“助老博士”张佳鑫
“一老一小”切磋教育诀窍
自从王宝立开设“咱爸咱妈学电脑”免费公益学习班后,100余名老年人学会了上网、刷微博、玩微信,享受了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乐趣。而同时,北邮学生张佳鑫发起“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他和志愿者们走进北京多个社区,义务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
昨日,张佳鑫因在异国求学不能到现场领奖,他的团队成员罗旭走进会场,向大家分享了他们助老的故事。王宝立和罗旭主动聚在一起,分享教老人学习电脑的心得体会。
问:你们在教老人学电脑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罗旭:老年人普遍电脑基础比较薄弱,我们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教起,因为我们的团队都是大学生,同老年人的年龄差比较大,怕有代沟。我们选择用生动的比喻教他们。比如鼠标的右键,我们就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小秘书”,里面有很多他们想要找到的功能。
王宝立:我跟学生的年龄都差不多,就没有代沟了,交流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问:教老人学电脑以后,老人们有什么变化吗?
罗旭: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社区的老年人学会电脑后心态变年轻了,现在全北京一共有8所高校的学生加入我们,一同帮助老年人学习电脑知识。
王宝立:在我的免费学习班里,老年人不光学习电脑,我们还在平时组织唱歌、跳舞、书法等有趣味性的活动。来的老师都很专业,大家都是免费教学,每一期电脑班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好多人现在成为了我们的志愿者。
获奖感言
很开心能获得这个宝贵的荣誉,让在异国求学的我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在社区里,有我们团队和老人的故事,故事里有暖暖温情,满满感动,故事里也有我们最美的青春。——张佳鑫
其实,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还有近50位志愿者,很多人年纪比我还大。感谢新京报首先发现了我们,我们也会向其他优秀人物多学习。——王宝立
3 “井底救人英雄”苏士龙
这不是他第一次乐于助人
2014年7月6日晚,苏士龙将两名落入度假村园区内污水井的一男一女救上岸,自己却因在井下时间较长致沼气中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年仅31岁。他生前的最后一个决定,是把身上的“生命之绳”绑到别人身上。昨日,苏士龙的妻子郝丽丽在电话中感慨,孩子直到现在还不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想给爸爸打一通电话,苏士龙获得的荣誉对全家来说是一种安慰,感谢所有关心、关爱他们的好心人。昨日,苏士龙曾经的领导北京蟹岛集团党委书记马长利帮他代领了荣誉证书。
问:苏士龙生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他第一次救人吗?
马长利:苏士龙是我们身边的楷模,他平时朴实、喜欢乐于助人。在我们员工中,大家都喜欢叫他龙哥,谁家里有什么困难了,都爱找他。这不是他第一次乐于助人了,2012年入冬时,蟹岛的池水里刚结上薄冰,两个人落水,他也是想都没想就冲下去救了落水游客。
问:很多人牵挂苏士龙去世后,妻子和孩子是什么情况,现在家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马长利:现在家人在精神上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妻子现在在山东老家,来不了,我代为领奖。我们也在各方面进行抚慰和照顾,春节期间我跟董事长商量,给家属寄了5000块钱,写了慰问信。我们联系慈善协会为孩子上幼儿园做了安排,我们希望尽全力来照顾英雄的家属。
获奖感言
丈夫去世以后,爸妈的状态一直不好,孩子现在还不知道爸爸去世,总是问我爸爸去哪里了。获奖对我们全家也是一种安慰,谢谢所有关心、关爱我们的人。 ——苏士龙妻子郝丽丽
4 “长城洋清洁工”威廉·林赛
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长城
在小学课堂上,远在英国利物浦的威廉·林赛第一次从地图册上看到了中国的长城,从此,他就对长城着了迷。1987年4月,他背上行囊,历时78天,从嘉峪关徒步走到山海关,圆了自己多年的一个梦想,之后威廉决定留在中国研究长城、保护长城。昨日,威廉·林赛拿着他在长城上拾捡垃圾的环保袋,向大家分享这些年来他同长城的故事。
问:你怎么有了保护长城这个想法的?
威廉·林赛:原来常听别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发现长城也容易去了,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很多人到了长城后,破坏环境。所以从那时起我请很多朋友,他们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们一起去长城,一起捡长城上的垃圾。
世界的环境越来越差,全球变暖,这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好管的,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该同大自然搞好关系。有句成语叫作“狼烟四起”,长城上有垃圾这只是一个信号,长城代表中国的文化,长城的环境不好,还有什么希望呢?
问:这些年来,你觉得中国人在环保意识上有变化吗?
威廉·林赛: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环保意识有所改善,大家去外面旅游,去山上时会在自己的书包上系上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上自己的垃圾,带到山下,扔进垃圾桶里。越来越多的人会特意去山上做环保,拾捡垃圾后,他们会发自内心地高兴,这是一件好事。
获奖感言
我觉得每个人都能跟大自然搞好关系,我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们跟我走,跟我一起去长城捡垃圾,因为长城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威廉·林赛
5 “检察官老师”隗永贵VS“郝妈妈”郝玉玲
一宽一严都是为孩子好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十全十美,13年来,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隗永贵先后担任16所中小学法制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教育失足青少年500余人。郝玉玲则是将7名在甘肃岷县地震中的孤儿接到北京照顾。他们让曾走向歧途的孩子走上正道,让失去父母的孩子重新拥有温暖的家。
问:和孩子们相处最欣慰的事是什么?
隗永贵:孩子们是听话的,不是有逆反心理。所谓逆反是方法不对,不听话是因为家长说的道理不对,传播的方法不对,要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让孩子们接受。孩子需要我们,给他们关爱,跟他们走近,把他们当朋友,真正了解他们。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也很可爱。走近他们,你会发现生活非常有趣。
郝玉玲:我觉得跟孩子们在一起,他们给我的更多。他们特别关心我,对我很好。我要是哪里有点儿不舒服,他们比我还紧张。现在他们长大了都很懂事,两个孩子评上三好生,还有好几个都是班干部。今天得奖后,孩子们知道高兴得不得了,在电话里跟我说“好想你妈妈”,我心里暖暖的。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问:对待这些孩子和对待亲生孩子有什么不同?
隗永贵:对自己孩子更多的是严厉。这些孩子需要更多宽容和理解,但对自己孩子管得更严。虽然跟女儿无话不谈,像朋友一样,但作为父亲,你得有威严,水大不能漫过河啊。像古代就有家法,家法就是规矩,强制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我觉得,家教、家风不兴,比雾霾还可怕。
郝玉玲:我对亲生儿子太亏欠了。儿媳妇跟儿子结婚到现在,没吃过一顿我做的饭。儿媳妇怀孕大着肚子,都是她妈妈在照顾,住院好几天我都没顾上看她。但儿子儿媳妇都很理解我,特别支持。孩子们也很懂事,说别管我们,去照顾姐姐吧,还要去医院看。儿子把他们都当弟弟妹妹看待,我们就是一家人。
获奖感言
我最欣慰的是看到孩子们通过我们的努力走上一条自己该走的道路。我希望借助新京报的活动,呼吁全社会所有人关注孩子,让孩子有灿烂的未来,也让国家有灿烂的未来。——隗永贵
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孩子们就能感受更多温暖。孩子们要得并不多,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朴实、勇敢和坚韧。——郝玉玲
6 “节水达人”金九皋VS“献血电力哥”贾立刚
带动身边人一起做公益
今年73岁的金九皋曾发明一种节水器,经过节水器改装后的普通马桶可将用水量减少为改装前的六分之一,如今这一发明已惠及20多个社区的上万户家庭。而来自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的贾立刚,11年前开始义务献血。这些年来,他一共献出的血总量核算为65000毫升,两位社区人物在自己默默奉献的同时,也感染了身边的亲人、朋友。
问:你们都是用行动关注身边的“匮乏”,是怎么坚持这么多年的?
金九皋:很多城市都有水危机,缺乏水资源,唯一也是最后的办法就是节约水。我们家里的马桶耗了整个家庭40%左右的水,我觉得很可惜,于是发明了节水器,东西做好了以后就给社区居民免费安装。使用节水器后,从2005年至今,每户平均节水400余吨。
贾立刚:2003年4月的一天,我在西单看到一辆献血车,车旁贴着一张北京血库存血告急书。工作人员说适当献血对身体无害,同时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我填写了无偿献血表,捐献了200毫升血液。
问:你们是怎么带动身边人一同加入的?
金九皋:身边熟悉的人,我一个个教会了他们如何安装节水器,居委会知道这件事后,开展了社区内的集体培训,现在我们成立了节水工作室,志愿者团队已经坚持8年做这件事,大家都很不容易。
贾立刚:我乐于同身边的每一个人普及献血知识,很多人被我影响,也加入了献血的队伍。有几位同事,也像我一样经常献血,这12年来,我身体力行向大家做了一个见证,献血对身体没有害。
获奖感言
感谢大家对我的认可,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目前水资源紧缺,我们都应该节水、爱水。 ——金九皋
感谢家人、朋友不打击我,不拖我后腿,一直在背后支持着我,感谢单位知道我的行为后,积极宣传、普及献血知识,我期待着更多人加入到公益的行列。——贾立刚
A10版-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李馨 凌晨 林野 李禹潼 实习生 杨钰莹
A10版-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王嘉宁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