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员谈“受助生不感恩”,称:民间资助可附加条件(图)

发布时间:2015-11-01 21:13 | 来源:洛阳日报 2007-8-24 006版 | 查看:1601次

  “不感恩的心”伤了“慈善的心”

  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22日在电话中表示,民间资助是对我国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的一个很好补充,应充分尊重民间捐助人的意志。他认为,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发生改变。

  22日接受电话采访时,王旭明表示,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建议,民间资助可以改变单纯给予的方式,给予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学生每年写几封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报告成绩单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如果没有报告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时有一种激励机制,培养他们有一种报恩思想。

  他介绍说,国家资助政策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效果也十分明显。比如,勤工俭学政策是要求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国家奖学金是要学生通过突出的努力才能获得,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则更是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并对未来要负责。

  相关新闻

  据《楚天都市报》22日报道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承诺向22名贫困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4年内向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2/3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九年助学少人道谢

  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负责人22日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金秋助学”的方式有一次性资助和帮扶对子两种,这5名不再接受救助的大学生中,2人属一次性资助;另外3人属于帮扶对子,但女企业家选择了不再继续资助。那位曾写信要求继续得到资助却通篇没有表达感谢的男生,今年没有得到继续资助。

  帮扶对子前景堪忧

  对于媒体所报道的“部分女企业家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一说,这位负责人解释称,只有一家企业明确表示不再继续资助贫困大学生,“她也有自己的困难,因为自己的企业濒临破产”。

  她在电话中还对帮扶对子的未来表示了担忧,“‘金秋助学’活动已经继续了九年,但到明年‘结对子’还能不能继续下去也是一个问题”。据她透露,襄樊市总工会九年间联系资助了几百个学生,“但给我们写感谢信的却只有几个,我们也感到寒心”。

  家长态度让人不解

  她还表示,总工会组织助学活动时一直注意感恩意识的培养。此前,在开展活动时,受助者和资助者也一起唱《感恩的心》,当时的场面非常感人,“也有人当场就流了泪”。不过,这样的教育并没有让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增强。她转述说,有位女企业家很生气,表示受助的学生如果想要继续得到资助,应该到公司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

  她在电话中说,联系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是工会工作的一部分,今后仍会坚持。但她也对有些学生和家长的表现表示不理解,“女企业家有怨气,我们只能听着,还要继续做她们的工作;而当我们将一些想法转述给学生家长时,他们就是不反驳、不说话,不解释。”(据《新京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