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4 15:22 |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12月04日 00:55 | 查看:968次
[导读] 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 李 颖
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
由于将其作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科技实力指标之一,使SCI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此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部门等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使得SCI成了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以致形成了目前以SCI收录论文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论文评价体系:大学的学科评估排名,学位授予点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结题等。
近些年来,SCI论文在我国就是科研机构的“GDP”,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院所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拿硕博学位、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晋升乃至评选院士,几乎无不与之挂钩。国人的“SCI崇拜”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以致网上有人戏称SCI是“Stupid Chinese ldea”(愚蠢的中国想法),学术界和社会舆论有人提出取消SCI论文作为硬指标,也有人认为不能取消,主张改进,各种意见莫衷一是,争论持续至今。
不可否认,SCI评价的引入对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国际一流,促进我国科研水平有过正面的引导提升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凸显。多而不精,引用率不高现象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一些学校领导习惯于比“SCI”,仿佛有了几篇顶级SCI,学校整体水平就提升了。既满足了虚荣心,也获得了“政绩”实惠,对推动学术界整体浮躁起到催化剂作用。
以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论英雄不是我国所特有,全球的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存在这一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不少学术腐败。SCI商业链的形成,使部分临床医生为了写论文而工作、搞科研,脱离了实际工作需要,为了发表论文,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做研究。说起论文,很多医务工作者都眼泛泪光,因为医生的职称与收入都直接与论文挂钩;医生若想晋级升职,科研论文更是必须迈过去的门槛。这让想把更多心思放到治病救人的医生们饱受论文烦恼,甚至自掏腰包作假……这种“SCI论文与晋升”挂钩的“一刀切”在一定范围内造成的本末倒置现象,使笔者想起我国多年医改困局的关键所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医改的主体并没有参加到改革中去。
实际上,SCI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出现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不完整或者说不完善,科学界及政策制定的导向有一定问题,从而导致国内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SCI论文的数量。我国现阶段医学SCI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大幅度上升,表面上看,我国医学进步很快,已经成为医学科技强国。可惜的是,我国花大量科研经费换回来的只是一些SCI论文,版权还在国外,论文发表后还要补贴大量奖金,这不是导向与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又是什么?
客观地说,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SCI崇拜并不缺乏清醒的认识、理智的判断和实践的劝诫,但即使如此,SCI崇拜还是逐渐形成并持续维持着,个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这里面有着资本的引导、利益的诱惑甚至伦理的混乱,但根源上看,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自卑,这种自卑使得西方文化思想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并且获得了制度化的表达,在社会建制活动中顽强地支配着中国人具体的事实行为,并使得我们的反思一时难以进入制度层面获得表达,直白一点而言,就是我们大家都觉得“SCI崇拜”无益,但还是会陷入“SCI崇拜”的旋涡。
追捧SCI直至形成崇拜,与其说是学术人员的集体疯狂,到不如说是体制胁迫和倒逼的产物,因为动机和行为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对SCI的竭力声讨、对学术人员的口诛笔伐,到不如转化为我们对SCI崇拜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深层次地探讨,最终实现对现行评价制度的反思和重构。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