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1 13:3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2月01日 07 版 | 查看:1037次
本报记者 王鑫昕 通讯员 汪龙华
过去4天,共青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书记洛绒拉珍一直在脑海里反复做着各种假设,她臆想着改写发生在4天前的悲剧,泪水不时地充满她的眼眶。
11月26日下午,团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袁雅逊在救灾的路上,发生车祸,不幸遇难,年仅33岁。
“如果他没有那么强的责任心,如果他不是那么有爱心,他就不会结束休假提前回康定,也就不会出这事啊。”念叨这些的时候,洛绒拉珍泪流满面,她甚至后悔自己当年举荐袁雅逊到团州委工作的决定,“如果我没推荐他来团州委工作,也就不会发生这些了。”
袁雅逊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12月1日清晨,人们将把他送回故乡——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他将在那里长眠。
“11个小时,终于从南京赶回康定”
“什么?发生车祸了?”接到同事电话的时候,洛绒拉珍尖叫了出来,但她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几年前,袁雅逊出差途中遭遇另一场车祸的时候,她也曾接到过电话,但电话那头袁雅逊调侃着告诉洛绒拉珍:“我人没事,但你要掏钱修车了哦。”
这回,洛绒拉珍希望跟上次一样只是虚惊一场。她又问了一遍,但对方回答:“雅逊走了。”听到这话,洛绒拉珍眼前一黑,瘫倒在地上。
这时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16时多。
出事的这天,袁雅逊以近乎疯狂的节奏奔波在康定地震震中的几所学校和临时安置点。他和团四川省委的工作人员一起,考察震区几所学校的受灾情况,为调运物资和重建板房学校做摸底调查。
从早晨8点半开始,他先后赶往道孚县八美镇中心校、色卡乡小学、协德乡小学,午饭后又前往龙灯乡小学,初步商定了30间板房学校的建设任务。出事前,他正在赶往第5所学校的路上。
中国青年报记者根据路线测算了一下,这天,他们在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的崎岖公路上行驶了大约260公里。这是危险的行程,冬天在高原的公路上快速行驶,暗冰随时可能把车辆送出公路。
事实上,洛绒拉珍的假设不是没有可能。11月22日下午康定6.3级地震发生时,袁雅逊刚刚到南京休假,他原本可以不必回来的。当时,洛绒拉珍没有要求袁雅逊返回康定,仅仅让他待命而已。但第二天,袁雅逊就赶了一整天的路,从南京回到康定参加救灾。
“11个小时,终于从南京赶回康定。心,终于稍稍安稳。”这是他回到康定后发的朋友圈消息。
“袁氏”作风
正如袁雅逊遇难当天的工作节奏,忙碌渗透了这位团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许多细节。整理袁雅逊遗物的时候,同事们在办公室的书柜里发现了牙刷、牙膏、香皂、治湿疹的药品,忙到深夜的时候,他常常就在办公室休息。
他遇难之后,他家门旁的鞋柜上,还有一叠A4的打印纸,那是他修改材料的手稿。他常常把工作带回家中接着干。
就在地震前的11月18日,袁雅逊参与完成了一项大型活动——“甘以爱人、孜求慈善”大型公益慈善晚会,募集善款逾亿元。筹办活动期间,他曾跟同事开玩笑说:办完这场晚会,我们几个可以到“残联”上班了。他说,他快累残了。
说归说,两天后的11月20日,团州委书记办公会研究2015年工作计划的时候,他又兴奋地进入了工作状态。在这个他参加的团州委领导班子的最后一次办公会上,袁雅逊提出了好几个工作创意:少先队工作“一评一比一意见”、红领巾“跳蚤市场”、全州推广玩具总动员……
这位33岁的团干部有时候会被误认成20岁出头的小伙子,因为他阳光、开朗、点子多、精力旺。
他一手创办的“心愿快车”公益项目,如今已经成了甘孜的公益品牌。项目专门为留守儿童、未成年孤儿、服刑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实现物质满足、开阔视野、情感满足、身心健康和学习辅导五大类心愿。迄今为止,“心愿快车”已经整合活动资金570余万元,累计实现了27847个心愿。
“这开创了甘孜共青团工作的新模式。”洛绒拉珍说,“以需求为导向,把效果落到实处。”
在同事的眼里,这是典型的“袁氏”作风:注重调研、注重实效。甘孜要求全州公职人员与普通群众“结对认亲”,团州委在距离州府700多公里的石渠县与25户困难家庭结为“亲戚”。“走亲戚”的时候,袁雅逊带的都是治关节痛的膏药、孩子的玩具、帐篷取暖器,甚至还有牛粪饼——当地一种生火取暖的燃料。这一切都是基于出发前大量的准备工作。
洛绒拉珍说,甘孜地处偏远,但共青团工作的观念并没有落后,这一切都离不开袁雅逊这个工作伙伴。
自己常常“哭穷”,对别人却很大方
朋友们常常称道的是,袁雅逊参与了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抗震救灾行动。因为会藏语,时任团康定县委书记的袁雅逊受命率领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从康定出发,行程上千公里,赶到玉树支援。
在那里,他坚守了半个月。当时的影像显示,袁雅逊像个流浪者一样,大衣上满是尘土,蓬头垢面。那次救灾行动之后,他的勇敢者形象在朋友圈里流传开来。
但在另一些同事眼里,那次救灾也展示了袁雅逊柔情的一面。出发前,他突然对同事说:“给我买份保险吧,万一有个意外,我还能留下一笔钱给父母尽孝呢。”不过,一听说是去救灾,保险公司“打死都不卖保险”。
平时,他“很幽默,很阳光,很臭美”,被同事认为是甘孜最“潮”的副县级干部:冬天穿着雪地靴,配上短款羽绒服,喜欢围围巾,被称为“围脖控”。
在另一些朋友的眼里,他是一个“暖男”:做得一手好菜,周末常常邀约朋友到家里吃饭,有时候还自己包包子,周六做好,周日就提着包子一袋一袋往朋友家送。
春节,他会给下属的孩子发压岁钱,也曾给下属罗绒志玛钱,让她给她80多岁的奶奶买礼物。虽然没见过面,但罗绒志玛的奶奶常常念经,祈求上天保佑这个好人。直到今天,罗绒志玛也不敢把袁雅逊遇难的消息告诉奶奶。
事实上,袁雅逊自己并不宽裕。因为要还房贷,他时常“哭穷”,催着洛绒拉珍早点给他报销差旅费用。有一次,报销一笔500元的费用,他竟开心地大叫:又有钱啦。
对别人,他总是很大方。一次,他听说德格县的一位盲人母亲家里有困难,他掏了500元,让志愿者给捎了过去。有一次下乡,看到乡镇干部没有墨镜抵挡高原的强烈阳光时,他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的墨镜送给对方。
如今,同事、朋友们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追忆这位身边的“暖男”:他答应同事陈华给她包一次包子吃,如今他没有机会兑现了。罗绒志玛再也吃不到雅逊哥哥炒的干煸肥肠了。
这位共青团干部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33岁。
本报四川康定11月30日电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