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6 10:4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6月16日 02 版 | 查看:672次
丁宏 当代大学生身处高速发展的物质时代,亲身体会到经济繁荣的实惠,极大地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优秀的核心传统道德——荣辱观,在一些学生中渐渐淡忘且悄然缺失,并产生一系列负面现象。
荣辱观缺失现象
如今,少数大学生,为获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通过金钱等功利性的手段就可以解决自己的某些劣迹行为。有的学生在入党、评优等方面的“积极努力”,不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更有甚者通过走后门、送礼物等违反道德和违法违纪的方式寻求老师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予以帮助。笔者认为,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少数大学生荣辱观念不强,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缺失。
处在我国社会转轨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一些社会不公现象的出现,有些大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当社会上对一些家长权钱交易不良行为的纵容导致的问题开始显现的同时,大学生中“拼后台”、“拼父母”、“拼金钱”、“拼背景”的潜流在渐成风气。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不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解决荣辱观的问题刻不容缓。
荣辱观缺失原因
近代以来,文化发展与变革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洗礼。毋庸讳言,在这一进程中,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历史上,我国也曾有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讨论和否定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大批判”,使植根于华夏这片历史悠久土地上的传统思想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传统社会合理的基本伦理,使得人们的道德认同和思想重心发生了混乱和偏移,包括荣辱观在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在传承中出现了断层。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大学生的荣辱观念因此受到冲击。
同时,由于大学生接受到的荣辱观教育实效性不强,政治性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掩盖了人伦道德、公民基本精神和道德操守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发现,所学习的理论上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实际的应用,甚至与某些不道德的行为相悖,这就造成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认知与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发生分离,从而原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有所滑落。
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势在必行。
如何确立当代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荣辱观的继承。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立当代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道德建设课题。
笔者认为,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当代荣辱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并将其放在学习的首位。道德是做人的核心,学知识是基础,学做人是核心。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容易掌握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是社会当中最活跃、最有希望的群体,应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大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考核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提供了更加明确细致的标准。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考核工作,完善大学生评价体系。把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三是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做起、从眼前做起,着眼长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空洞说教,要真正入心、入脑,必须加强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在荣辱判断上的偏差,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教育学生在放眼长远的同时,一定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