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15 12:2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年05月15日 第01版 | 查看:1084次
在应试教育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取消,高考压力虽有下降,但仍然偏大的情况下,简单把自杀原因归之于此,说得轻些,是不够严谨,说得重些,就显得轻率了。
■顾骏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该报告中有关学生自杀部分的内容是根据该研究院所搜集的2013年全年79个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的。现在尚不能确定这79例自杀是否就是全国这一时间段里所有中小学生自杀的总数,但79个孩子自我结束生命已经引发人们的无尽唏嘘。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搞清楚促使他或她如此决绝的原因,既为了优化未成年人的生长环境,更为了减少以后发生同样事件的可能性。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人们特别关注蓝皮书对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蓝皮书在未提供各年度数据比较的情况下,就断言“目前,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又在没有完整严密的推理分析下,重复了多年来大众传媒上的流行观点:高考压力过大导致学生自杀。
作为专业报告,蓝皮书得出如此结论,应该有自己的依据和推理,但让人稍感意外的是,两个论断之间似乎存在矛盾。因为自扩招以来,高考录取率持续上升,加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避免应试教育,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各类“国际课程班”大量涌现等,放弃高考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即便高考竞争仍然激烈,但是否真的较之以往“越演越烈”,以致受应试教育压迫而崩溃的中小学生也越来越多?
从论证的方法论上说,要让两条结论同时成立,蓝皮书至少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提供完整的数据,证明我国中小学生每10万人年自杀人数趋于上升,且明显高于可比较国家的相应数据,以便公众确认“越来越严重”是当下中国的现实;二是提供翔实的数据评估,证明近年来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压力确实越来越大,且超过了孩子心理承受度。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对79个案例的逐个分析,找到自杀的个人成因集,从中分离出主要成因和次要成因,构建出彼此的关联,然后再分类进行统计,得出应试教育压力过大所致的自杀到底占了多大比例,最后才可能给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还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的结论。不过慎重一点的说法,应该是“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应试教育本身只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根本原因不可能处于教育的层面。
蓝皮书试图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严肃的分析,这很好,应该坚持下去,而不该随便借用大众传媒评论的“定性分析”套路,在缺乏相关数据支持下,就提出“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的说法,这会影响公众对这份报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信心。
改革应试教育的体制,减轻学生的压力,确保未成年人在社会上、学校里和家庭内都能健康成长,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每年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自杀令我们痛惜,更令我们急切希望采取行动改变这一现象。但科学的态度不是“病急乱投医”,也不是随便找一个理由,好像明天就能解决问题。在应试教育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取消,高考压力虽有下降,但仍然偏大的情况下,简单把自杀原因归之于此,说得轻些,是不够严谨,说得重些,就显得轻率了。
根据社会心理学“预言自动实现”的定理,如果关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成因”的说法传播开去并为学生所接受,则真可能同个体心理脆弱产生“共振”,客观上成为个别学生一时冲动之下的理由。对此,任何一个掌握自杀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杀知识的专家都不会不加以特别的重视。性命攸关,研究自杀需要十二分的科学严谨。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