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5天,这里的村民只领到几盒泡面(2图)

发布时间:2013-12-27 22:18 | 来源:大河报 2013年04月26日A11版 | 查看:3550次

往宝兴县城运送物资的车辆熙熙攘攘,偏远的灵关镇大沟村却异常安静

民间人士呼吁:为防止救灾“旱涝不均”,请向山区多走几公里

雅安市宝兴县石磨村村民,由于物资供应不足,已经连吃了5天大米稀饭。

志愿者陈正清医生,在一个简易的桌子上帮震后的小女孩看病。

  □本报特派记者 朱长振 文图

  核心提示 | 4·20芦山7.0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5天,志愿者队伍和社会救灾物资车辆已经陆陆续续撤离芦山县和宝兴县,记者走访多处发现,大部分居民生活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仍有许多偏远山区的村民在救援物资和医疗救治上存在匮乏,得不到合理的救助。

  地震灾区“旱涝不均”的救灾现状,如何能够快速解决?

  奔赴灾区“孤岛”

  昨天,记者与数名志愿者奔赴地震重灾区宝兴县灵关镇的偏远山村大沟村。

  村民不知道已有大量物资到达县城。地理位置的偏僻,加上信息的闭塞,导致大沟村一直处于缺乏救援的“孤岛”。

  4月25日一早,记者跟随几辆社会救援车辆,奔赴地震重灾区宝兴县灵关镇的偏远山村。

  志愿者队长在出发前,特意给大家开了个简短小会,交代安全事项和组织纪律。因为此前,刚有志愿者在运送救灾物资途中因为泥石流而遇难。

  一行五台车将近20人,其中两台中型货车拉满方便面和矿泉水等救灾物资。除了给偏远山区“无人管”的灾民们送去急需的救灾食品,他们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给村民们治病,随行的几名医生来自河南平顶山、四川凉山等地,都是自发到来。

  一路上,对讲机里一直发出提醒大家注意飞石和塌方的声音。从芦山县城到宝兴县灵关镇的道路打通不到两天,路上仍可见滚落的巨石和被砸中的废弃车辆。

  由于打通的道路仍有泥石流,部分路段仍实行交通管制,从芦山县城到达宝兴县灵关镇时,已经接近中午。

  记者在灵关中学的灾民安置点了解到,老百姓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已经开始在自家帐篷外生火做饭、炒菜。在为医疗、路政等救援工作人员做饭的地方,已经有猪肉开始供应。“这猪肉还是昨天道路抢通后才运过来的”,一名负责做饭的村民说。

  随后,记者随车队来到距离灵关镇几十公里外的大沟村。村民告诉记者,到现在,他们仍旧没有通水通电,5天来接收到的物资也只有每人几盒泡面几瓶水。村长告诉记者,他们村目前有5000多名受灾居民,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救灾物资迟迟不能到达。

  得知这一情况,志愿者们把两台货车的其中一台救灾物资卸在大沟村。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他此前在微博上发布了大沟村的灾情,并联系了7车救灾物资已经运到了芦山县城,但村长没有联系到货车去县城拉货。

  记者采访大沟村村民,他们均表示不知道已有大量物资到达县城,更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外界的人们把物资运来。地理位置的偏僻,加上信息的闭塞,导致大沟村一直处于缺乏救援的“孤岛”。

  据记者在芦山县和宝兴县连日来采访发现,这样的“孤岛”并不在少数。

  村民寻求帮助

  记者日前曾遇到骑半个小时摩托车来县城为45天大的女儿寻找婴幼儿用品的杨民军,他来自芦山县思延乡铜头村。他们村的情况和宝兴县大沟村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得不到基本的救援物资,一是因为偏僻,二是因为“房子在外观上垮塌不严重”。

  杨民军绕着县城找了一大圈,也没有找到能够提供婴幼儿用品的救助点,无奈之下只好返乡。

  杨民军不是唯一一个主动来县城寻找物资的村民。

  昨日,记者在芦山县城遇到来自清仁乡芦溪村的22岁村民袁月,她去年刚从龙门乡嫁到芦溪村。震后,她背着几个月大的女儿,拉上姐姐家的孩子到县城找吃的,每人领上一碗加点咸菜的大米粥,高兴地边走边吃。

  “县城这么多好吃的,煮泡面、大米炒菜、煎鸡蛋。”袁月6岁的外甥女赵雅萍很兴奋。

  相对于主动到县城寻找食物的村民,更多地处偏远山区且消息闭塞的村民由于没电看不到电视,他们甚至不知道外面的道路已经抢通,认为之所以没有物资到达是因为“道路被大石头砸断了”。

  相比于送往县城的物资车辆的熙熙攘攘,更多的偏僻小山村显得异常安静。

  背包上的医疗队

  除了救援物资的短缺,更多偏远山区的村民急需医疗救助。来自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博科乡卫生院的院长陈正清和其他来自各地的医生千里迢迢赶往灾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孤岛”的医疗难题。

  地震当天,陈正清拦车从乡里来到县城,又搭了一辆水泥罐车一路来到西昌,又坐火车来到成都,最后辗转来到芦山县。陈医生家所在的凉山州木里县同样地处偏远山区,“我们那里比芦山这山区更偏僻,一天见不到一辆车,所以我很能体会这些山区灾民的困境。”

  陈正清所处的博科乡卫生院,实际上只有他和他妻子两个医务工作者,4个床位。虽然县里给了卫生院10个编制,但由于太偏远,至今没有人愿意去。陈正清和他妻子既当医生又当护士,他们常常背着药箱子翻越几座大山去给村民看病。

  这一次,他又背着药箱子来到了芦山县的偏远山村。连日来,他已经走访了多个山村,累计为300余人看病。

  昨天,记者在宝兴县灵关镇大沟村河口村三组碰到了陈正清。一背包的药品、村民搬来的简易桌,就是地震后偏远山区的流动医疗队。由于人手不足,看病的村民排起了长队,记者也充当起“护士”的角色,帮忙登记病人信息和病症。

  头痛焦虑、肠胃不适、口干、皮肤过敏、精神紧张等是震后灾区常见的病症。但由于药品奇缺,再加上还要继续走访山上的另外几组村民,陈正清不断地向想多要药品的村民解释着。

  陈正清告诉记者,据他这几天走访发现,很多偏远山村在地震前就存在看病难的问题,经常是小病拖到大病。这一问题,在地震后更加明显。

  陈正清希望记者呼吁一下社会组织能够运送一些急需的基本药物到灾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得高宁、北京0号、卡托普利等)、治疗心血管的药物(如地奥心血康等)、治疗过敏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相关新闻

  请向山区多走几公里

  昨天19时37分,拥有七百万粉丝的时评人李承鹏新浪微博上发表博文“一线报告”。

  在“一线报告”中,李承鹏讲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灾区孩子举着牌子站在路边,上面写着:“我们没米,我们没水”。

  李承鹏说:“经历过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两次救援,我必须承认政府有进步,第一时间调动了军队救援,军警的表现也令人感动。可我眼前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是主干道上的军警不顾危险清理国道上的泥石流,政府官员为打通孤岛宝兴县城通宵达旦指挥;另一方面,只要离开这些被关注的地区向山区稍走几公里,就有可能发现被遗忘的村落。”

  “每逢重大灾难,国际惯例就是政府加民间合作,军队的强项是快速爆破挺进,逢山开山、遇水搭桥,这叫‘强攻关’;而哪个村需要粮食和水、心理援建这些救援细节,正是民间专业NGO的主战场,这是‘微救援’。”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