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祥《新弟子规》自序

发布时间:2013-12-05 16:52 |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2-07-30 | 查看:9541次

自 序 

清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弟子规》,是一本很有影响力的启蒙读物。我幼时通本背诵,其中一些名言佳句,成了我一生为人处世的歌诀。 

在学国学的热潮中,有人竭力倡导学背《弟子规》,说这是对青少年进行如何做个好弟子最经典的教材;有人则持相反态度,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提法已经过时,有些理念已经陈旧,不宜让今天的弟子再去学习遵守过去的规矩。各有其理,各持己见。 

正在争论之际,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写的《新三字经》出版后很受欢迎,再写一本新弟子规吧。”我说:此事也有人向我提过,我也考虑过,写新弟子规有两大难点:其一,旧的规矩破了,新的规矩尚未形成,不知应该写什么;其二,我想到的一些做弟子的规矩已经写到《新三字经》中去了,写作决不能自己重复自己。再说,原来《弟子规》的写作水平很高,我再努力写作也难以达到那种高度”。我推辞之后,这位朋友又讲了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他说:“如果大家都学国学而不去创造新国学,那复兴不就成了复古了吗?”我说:“你讲的有道理,那我就试试看吧。”于是便开始了创作《新弟子规》的思考与准备。 

首先,进行了社会调查与访问。围绕“新时期弟子应有什么样的规矩”这一主题,通过多种形式与上百名教师、家长、干部、青年、学生进行了沟通与讨论,众说纷纭,但不乏有一些真知灼见。我从中采纳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其次,我翻阅和重温了史上许多启蒙读物,边学边做笔记,从中吸取了许多营养。 

根据文友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新弟子规》主要写了“孝、礼、诚、谨、宽、谦、学、勤”八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了四个结合。 

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用新思维来写《新弟子规》。即要用现代元素升华传统文化,用时代精神弘扬道德伦理文化。过去讲孝文化时常常强调的是“孝顺”二字,就是说,不管父母讲的对不对,做子女的都要“顺”着。这种要求已不太符合今天的实际,所以《新弟子规》强调的是“孝敬”,一字之改充分体现了新的孝道观。孝与敬是永恒的,因而提出了“孝与敬,子道根,好传统,因果循”的理念。 

把中国教育弟子的良训与外国教育弟子的良训结合起来,用新的价值观来写《新弟子规》。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言,已成了许多国家培育人才的良训。美国哈佛大学的家训中,老爷爷告诉孩子们,要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就要记住四句话——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这四句耐人寻味的话,似乎很相近孔子的金言,于是用新的价值观念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放在了《新弟子规》篇末的总结中,使它成为一本具有一定普世价值的《新弟子规》。 

把“可读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用“崇于立”的新要求写《新弟子规》。行文尽量减少“口号”式的语言,采取一些诗歌中运用的赋、比、兴的修词手段,使其合辙押韵,易读上口。作为弟子的规矩来讲,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与简要可行的操作性,否则文章再美亦无济于事。因而要努力把它写成一本利读、利记、利言、利行的《新弟子规》。 

把“守规矩”与“扬个性”结合起来,用新的视觉来写《新弟子规》。虽说“弟子规”主要是写做弟子的规矩,但不能用“规矩”这条绳子把青少年“捆绑”起来,否则不利于培育创造型的人才。这就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写《新弟子规》。在讲“规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弟子的个性,并要帮助他们解放、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扬个性,不逾矩,遵礼仪,不拘泥”的生龙活虎的美少年。 

把“孝为先”与“德为基”结合起来,用一个“德”字来统领《新弟子规》的全篇。《新弟子规》全文1392字。在文中,首先强调的是“百善孝为先”,但贯穿通篇的却是一个“德”字。故在总结部分中说:“弟子规,德为基”,并应做到“践于行,崇于立”。一个弟子要把道德理念转为道德行为,即把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力,才能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好弟子。 

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文友、老师和编辑给予了很多指点与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虽然先后修改三十余次,但仍感力不从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我即足矣。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老师、家长及青少年朋友们批评指正。 

高占祥 

2012年1月12日

(责任编辑:杨晓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