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有利可图”让道德更亲切

发布时间:2012-06-19 14:3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6月18日 01 版 | 查看:773次

  曹林   

  看英雄事迹和典型报道,常会被他们的豪言壮语所感动,但有时候,当英雄面对镜头说出的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朴素的家常话时,同样能产生感动的力量。比如,近来被舆论赞美的“良心油条哥”,因炸油条不用废油而受赞誉。成名后的他被邀请参加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并与部长们一起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就没有豪言壮语,而且甚至低调到可能会让一些喜欢唱高调的道学家感到有损道德英雄的高大形象。

  他在演讲中并没有充满崇高感地谈自己为何做出这一利他的行为,而是谈“不用废油”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他算了一笔账:“刚开始这样做,担心成本增加会亏本,每天倒掉三四斤油20多元,每月损失四五百元,但我坚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别人卖4块钱一斤,我卖5块钱一斤,没想到的是虽然成本增加了,价格上涨了,来吃早餐的人却越来越多。盈利也比原来多了四分之一。”“油条哥”想通过这笔账传递一个观念:做好事是有利可图的。

   道德有两种,一种是供在神坛上让人们膜拜和观赏的道德,一种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中每个人都可以去接近和践行的道德。显然,油条哥所言的“做好事有利可图”就属于后者。他并不是通过让人觉得“自己做不到”而心生景仰的,而是通过“你也可以做到”让人产生共鸣;他并不是以悲情、痛苦和受损来衬托自身的伟大,而是以共通的人性和人情去感染人、引导人和说服人;他并没有把道德与利益割裂开来以衬托道德的高尚,而是通过承认“做好事有利可图”让道德变得更有人间烟火味。

  油条哥对道德的理解,并没有降低道德的价值高度,而是让道德变得更加亲切,更有亲和力。

  当下社会对道德的理解,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地强调道德的超越性、无功利性,完全将道德与利益切割开来,认为道德完全是在利他动机支配下而做的利他行为;一种是过度地强调道德的功利性,对个人有利是最务实的道德,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前一种导致了道德虚伪主义,高供神坛的道德标准无法触及,人们都会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就是伪君子泛滥成灾。而后一种导致的是道德虚无主义,将逐利当成最大的道德,为了逐利不择手段,结果就是道德沦丧。

  中国当下社会的道德现实,显然是这两种极端并存的,一方面是底线一再被突破,道德虚无主义横行,“逐利”成为压倒一切的道德;一方面是唱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道德高调,伪善横行,道德虚伪主义以高尚的名义吞噬着社会的道德根基。这种语境下,“油条哥”所言的“做好事有利可图”尤其可贵,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可贵的折衷和调和,让道德与利益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他一方面做出飞翔的姿态,又将自己的脚深扎于粗糙的土壤中。

  “做好事有利可图”并不是“油条哥”臆想出来的,而是事实。正如他算的那笔账,他不用废油后确实“盈利比原来多了四分之一”,这也符合逻辑和经验常识,好东西买的人多,信任产生了附加值。利益,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像“油条哥”不用废油所获得的“利益”,不仅有这种有形的盈利,更有顾客的赞誉、媒体的赞美和良心上的快乐。内心的安宁,助人的快乐,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都是利益的一部分。

  有一次与民政部一名官员聊天,刚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访问回来的他说,他受到的最大震撼是,发达国家的慈善基金会能将慈善与利益非常完美地结合起来。中国正经历一个道德重建的过程,在道德塑造上传递怎样一种价值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