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中时就曾两次下河救人(图)

发布时间:2012-04-03 10:28 |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2010年11月5日 02版 | 查看:1694次

记者在马庆清老家潮阳和平里美村,寻访英雄成长足迹
其年迈双亲失去孝顺儿子悲痛欲绝;村民痛惜之余为其义举深感自豪 
 
  
马庆清的父母泣不成声   

  这几天来,汕头潮阳人马庆清奋不顾身、下河救人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山市,引起许许多多汕头人的关注,也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爱与奉献的暖流。

  孝顺儿子离去全家悲痛

  今年43岁的马庆清是土生土长的潮阳人,记者昨天来到潮阳区和平镇里美村新沟坛马庆清的老家,这座老房子是典型的潮汕下山虎式民居,马家已经在此住了50多年了。马庆清的父母都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和马庆清的兄长马庆鹏住在一起,家里一件值钱的家具也没有。拿着马庆清留下的一张旧照片,马庆清的父母忍不住老泪纵横、失声痛哭起来。记者走进马庆清呆过的房间,空空荡荡的房子里冷冷清清。马庆鹏含着眼泪告诉记者,弟弟马庆清身体素质不错,尤其是水性特别好,他从小就喜欢游泳,经常在家乡的河潭里游泳、洗澡,一口气来回游个上千米没问题。不过,离开家乡后他就很少下水了,这次会发生不幸,可能与他太久没下过水有关。谈及弟弟,马庆鹏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马家人告诉记者,马庆清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家人靠种田为生,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老共产党员,早在1974年入党,性格耿直老实。马家三兄弟,马庆清排行最小。由于家里经济困难,马庆清高二时便辍学,开始在周边工厂打工,生活过得很清贫。结婚后难以养家糊口,他便带着妻子去到中山市打拼。

  爱管“闲事”生前常帮助别人

  马庆清的父亲告诉记者说,马庆清是个孝顺的儿子,父母年老体弱、疾病缠身,他一年至少要回三次汕头看望父母。好几次一听到母亲身体不好,他立马就从中山市奔回老家照顾,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给父母添补家用。出事前一个星期,他刚回过一次老家。“他从小就是个爱管‘闲事’、热心助人的人,见到什么不平的事都要管。以前还在他读初中的时候,就曾经有两次下河救人。初一的时候,一位同学因为骑自行车太快,没有刹住车,掉进了小溪,及时发现情况的马庆清毫不犹豫跳了下去,同学得救了;初三时,有一次有位同学骑自行车回家时,突然起风,沙尘阻挡了视线,同学跌入小溪,就在他快要被河水淹没之际,路过的马庆清裤子都没有脱,跳入河中将其救上岸来,施救时,马庆清的额头却不慎磕到了坚硬的石柱上,后来到医院缝了二十多针。他自己做好事从不说,如果不是头被撞破,我们也不会知道他舍身救同学呢!”马庆清的父母告诉记者。

  里美村的乡亲们回忆起马庆清都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人老实,在我们村里有着良好的口碑,这么好的一个小伙子就这样没了,很可惜。”据当地居民陈先生讲,马庆清生前为人和善,喜欢主动帮助别人。“我记得有一次,马庆清在路边看见俩骑自行车的人撞上了,双方争执起来,他立刻跑过去给人评评理,解决小纠纷。”马庆清牺牲了,乡亲们十分痛惜,也感到自豪,纷纷呼吁要向马庆清学习。“现在这个社会需要这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马庆清的事迹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地村干部表示。

  主心骨离去家庭陷困境

  马庆清英勇献身之后,留下了年迈的双亲,还有他的妻子和一对儿子。记者连线马庆清的妻子吴文珊。患有神经衰弱的吴文珊因为身体常常不舒服,没法工作,平时只能在家做饭洗衣,看一下店铺,其他大小力气活都由马庆清动手。吴文珊说,每次哪个地方发生地震、水灾等,丈夫马庆清总会捐款救灾,而无论马庆清做什么事,她都很放心。马庆清一走,家中就断了经济来源。乡亲们都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帮一帮马家,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本报记者 李伟烽 摄影报道

  新闻链接

  英雄骨灰回到家乡

  11月2日上午,马庆清遗体火化。因为在中山家里没有其他男人,15岁的儿子马凯鑫和13岁的弟弟马灶勇在当天就结伴将骨灰送回了潮阳老家。兄弟俩途中转车两次颠簸了6个小时才回到老家和平镇里美村。回到村子时,已经是晚上11点。按照当地的习俗,兄弟俩又和亲属将父亲的骨灰送到了10多公里以外的一个山头,那里将是父亲的“新家”。马凯鑫说,父亲是救人牺牲的,他是真正的男人,是他们心里的英雄,希望父亲过得好一些。 本报记者 李伟烽

  中山日报记者 卢兴江 黄璐璐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