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6 08: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23 | 查看:1846次
每年的10月,是玉米育种专家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飞”往海南三亚的日子。第二年的春末,他会把自己的成果带回来。40多年来,程相文一直保持着这种候鸟一样的生活。
之所以往返三亚,因为那里是玉米育种的天堂。他在那里培育的玉米良种“浚单系列”,如今已遍植在黄淮海平原。
累得跌进粪池,种起玉米不要命
1963年,老程在河南中牟农校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留在家乡郑州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鹤壁市浚县,做了一名农业技术员,一干就是48年。
那时,当地玉米亩产只有百十斤,农民吃不饱。他暗下决心:要培育出一种能高产的种子,让乡亲能吃上饱饭!“玉米长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是最好听的音乐。”说到玉米,老程两眼放光。
上世纪60年代末,在海南育种的老程发现基地有不少玉米苗叶色发红,经过化验检测是缺少氮素。但当时在市场上买不到化肥。最后,他打听到3公里外有公用厕所,借了一副木桶,他就去医院挑粪。一担粪水三四十公斤,挑到第四天,肩膀磨出了血,脚掌起了泡,人累得虚脱、头脑昏昏沉沉的程相文竟一下子跌到1米多深的粪便池里。就在这一年,农民播下老程培育的玉米品种,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
繁育种子需要长时间在野外,程相文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有一年冬天,由于胃穿孔,程相文被送回浚县治疗,刚见好转,他又急匆匆踏上去海南的路。
拼命苦干之下,老程培育的玉米成果喜人,“浚单20”玉米新品种每亩能产700公斤到800公斤,在2010年就已经在全国推广4700万亩,成为了目前河南第一、黄淮海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难以两全,为了玉米亏欠家人
程相文有一个美满的家,夫妻和睦、儿女双全。可是玉米育种有特殊的工作要求,使他不得不在家庭和事业中做出抉择。
父母去世时他在海南,妻子去世时他在西北,儿女成长他很失职。“大家和小家,事业和家庭,要是能兼顾,能两全其美多好!”程相文低下头自言自语。
1993年秋天,一封“母病重速回”的加急电报送到了地头,像一根针猛扎进程相文心里。然而,参加国家级试验的三四个玉米品种正急等验收鉴定,万一有闪失,10多年的心血便付之东流。他掂量再掂量,最终还是把电报压在枕头底下。晚上,他面向河南老家,悲痛无可寄望。一个星期后,母亲病故。
程相文不缺少感情,也不缺爱心。国家民族迫切需要的育种事业是他最深挚的情、更博大的爱。
淡泊名利,育种只为全社会
老程的种子创下15亩以上连片大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733.66公斤的国内最高纪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面对荣誉,程相文始终坚持他的“三不”原则:不考虑地位、不考虑待遇、不考虑名誉。面对一次次升迁、调进城市的机会,他主动放弃。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品种使用权转让费,提成的一部分应作为主要人员的奖金,可他分文未取,把这些钱全部用于科研开发、发展建设上。
2004年,程相文获得市政府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5万元,他用这笔钱为职工买了电视机。面对媒体对他的报道,程相文说:“成绩只算过去,有生之年能多出几个好品种比啥都好。金钱地位算啥,重要的是让全社会分享咱的劳动成果。”
浚县农科所这几年引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老程把他们视为事业发展的新希望。大学生来之前,老程到每个人的宿舍检查一遍,看看还缺什么东西。“育种行业,第一条是不害怕,要敢于挑战,不断创新。你们超不过我,我们的事业就没有前途!”
在程相文笔记的扉页上写着他的信念: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有人问75岁的程相文打算什么时候退休,他说:“我这48年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培育玉米种子。我想在有生之年,再为农民多培育出几个好品种。”
(责任编辑:肖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