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邮递员32年绕行地球14圈(2图)

发布时间:2008-10-20 08:00 | 来源:新浪网 2008年01月29日18:12 | 查看:3290次

刘学明1月24日在大雪封山的深山中,为村民们投递信函。

刘学明1月24日在大雪封山的深山中,为村民们投递信函。

  (本网讯 记者黄金华)一位时年21岁的少年,用自己的脚,在海拔1500多米的深山中,踩出了一条联通闭塞的深山与外界相连的文明之路。他把自己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默默地奉献给邮政事业,在重庆市奉节县槽木乡邮政所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在外人眼中看似平凡而简单的这32年中,他所走过的邮路总和,竟然相当于徒步绕地球行走了14圈,靠自己的双肩,接送邮件总量超过200余吨。

  24日下午,一个“雪人”踩着厚厚的积雪,差不多是一步一跤地限难行走在一片银白色的大山深处。当“雪人”邮递员刘学明将一封家信送到距离邮政所18公里外,辖区最偏远的丰都村火神沟村民手中时,他记不清摔倒多少次,自己早已成了一个“雪人”。

  记者遭遇雪地下马“威”

  24日,记者约好和刘学明一起到最远的丰都村火神沟去体验一下投递邮件的艰辛。当天还没有亮,刘学明便叫上记者早早起床,匆匆热了昨晚剩下的冷饭吃了,挂上邮包往5里外的邮政所赶。

  打开大门,看到已经有17天的大雪被冻起了厚厚的冰,妻子便给记者和他分别递来一根坚实的木拄路棍,以防在冻得很厚的雪地上摔倒。

  拄着妻子递到手上的棍子,记者刚踏上刘学明家院坝里被冻得起了很厚冰的积雪,脚刚踩上去,“轰”的一声,记者便摔倒在地,身上的摄影包被摔出很远。

  当记者好不容易在刘学明夫妻扶持帮助下,才从地上爬起来站稳。就是这一跤,让记者原本随刘学明投递的信心早已逃得无影无踪。当即决定不再跟随他投递邮件了,并劝刘学明改天再去。

  “不要紧,再穿上‘草脚猫’(一种有稻草编织的防滑工具,穿在脚上能滑)就没事了,今天必须要去,因为村民们都已经习惯了,他们肯定在等着我送去家人的好消息的。”刘学明坚持着非要去不可,他妻子介绍说,自从刘学明干上邮政投递员那天起,差不多年年都有几天这样的天气,但他从来没有影响过刘学明投送邮件。

  雪地限难行走一步一摔

  没有办法,记者只好穿上刘学明递过来的“草脚猫”,双手拄着木拐棍,跟着刘学明上路了。从刘学明家里到5里外的槽木邮政所,记者就摔了11次,刘学明就摔了7次。

  当天7点30分,装上满满两大袋沿途的信件和包裹,踏上前往辖区丰都村火神沟的雪路。

  刘学明对记者介绍说,前往火神沟,要翻两座海拔1500多米的大山,有18公里多路。他这一说不要紧,却让记者心里直打鼓,在厚达15公分以的冰雪山路上行走,差不多是一步一摔,到了火神沟,要摔多少跤,又是什么时间了?既然上了路,记者只得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到底。

  刘学明说,如果在平时,他仅走路就要差不多四个小时才能到达火神沟,但象当天这样的冰冻雪地路上,至少要多一倍的时间,所以,他就顾不得记者还没睡好,早早叫上赶路了。

  在冰冻的雪地上行走,如果不是记者亲自体验,也许不会相信刘学明投递邮件的限辛了。在上坡时,因雪地被完全冰冻得很厚,虽然两人都穿上了防滑的“草脚猫”,但走起来却多了两只“脚”,只能将手也放下,爬着上坡。并且还得借助路边的柴草,用手抓住才能“行走”。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次跟随刘学明采访,总算体会到了这句话原含意。爬上山顶,当地虽是零下几度,但记者明显感受到身上热乎乎的,汉水已经将内衣打湿,脸上也在冒汉。记者正打算休息一下,刘学明提醒说,必须马上赶路,否则天黑之前无法到达火神沟,同时,更怕停下来被冻感冒了。

  在下山的山路上,因为坡度太陡,记者和刘学明差不多用尽了所有能够用得上的防滑方法,但仍然没有派上用场,一步一摔的下山。与其说是步行下山,倒不如说是坐在地上滑雪下山。

  坐在地上滑雪下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路太陡,如果在滑行过程中控制不住,就会有摔下悬崖的可能。此时,记者和刘学明手拉着手,并互相抓住路边的柴草,就这样,一路滑行,一路笑声。

  到达火神沟要投递信件的一户张姓人家时,已经是下午5点钟了,18公里路,竟然走了9个半小时,记者的全身骨头好象快要散架似的,两人几乎成了雪人,沿途到底摔了多少跤,刘学明和记者都早已记不清了,但两人的衣服却多了几道新的裂口。

  32年邮路踩了地球14圈

  据刘学明介绍,他所在的槽木乡邮政所,地处奉节县最偏远的深山沟里,这里离奉节县城87公里,与巫溪上大磺镇原红岩乡毗邻,辖区10个村,海拔平均高达1300余米左右。

  1976年12月,刚满19岁的刘学明走进这个邮政所,干起了天天在深山沟里往返行走几十公里的邮件投递工作。邮政所的全部邮件,因为没有公路,只能靠双脚翻山越岭,趟过十多次黑龙河,步行40公里的山路,到平皋支局接取回去。邮政所发行的报纸、杂志,寄送信函、汇款、包裹等,全部要靠刘学明用双肩背进背出。

  根据县邮政局规定,每三天便必须要到所在的邮政支局取回全部邮件。刘学明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晴天雨季,都在早晨3点准时起床上路,到将邮件全部背回所里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第二天,再将这些邮件逐一投递到村民家中。

  据奉节县邮政骆永庆局长粗略计算,在刘学明工作的32年中,仅往返一次平皋支局取回所里的邮件,就行走了33万多公里路。全部将邮件逐一投递到客户和村民手中,所走过的邮路总和,就超过了56万公里,相当于他徒步绕行地球14圈。

  双肩背投递邮件超200余吨

  自刘学明当干上邮政投递员那天起,就既成了投递员,更是搬运工。到平皋支局接报纸、杂志、包裹等邮件,每次都有至少15公斤,多则30公斤不等,邮件最多时,有超过50公斤的邮件,都是他用双肩背回槽木邮政所。

  在通讯极不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偏远的深山沟里,人们了解外面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订阅报刊、杂志和书信往来进行交流。辖区内10个行政村、10000多村民和多家单位,当时仅报纸的订阅量就有数百分,加上包裹、信件、汇款等,每次等着刘学明去支局接回后,再投递到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多的大山沟里的村民手中并带回村民们寄出去的土特产等包裹。

  据奉节县邮政局办公室副主任杨刚根据统计资料大概计算,在刘学明工作的32年中,他至少双肩背接送邮件总量超过200余吨以上。

  没“潇洒”穿过一双皮鞋

  在32年邮件投递工作中,刘学明所在的邮政所由于只有他一个人。

  在海拔平均1300余米的大山深处,一年365天不分天睛下雨,打霜落雪,刘学明从不间断地坚持天天投递每一封邮件。

  在工作中,刘学明没有自己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但有一点,他记得最清楚,除对投递线路烂熟于心外,没有象其他年青人一样“潇洒”过一回,穿过一双皮鞋,伴随他32年投递邮路的,只有草鞋(当地村民用稻草编织的一种稻草鞋)和胶鞋。

  刘学明已经参加工作的儿子刘勇回忆起父亲工作的工作限辛程度时,他最有说服力。刘勇在自己上初中时,为帮助父亲,他曾经随父亲翻越大山,到40公里外的平皋支局接取邮件,但他却只跟了两趟,就累得不能再去了,因为往返一次就要16个小时以上。

  在夏天,刘学明两天就要穿坏一双草鞋,在冬季,他两个月就要穿三双胶鞋,几十年的工作时间内,到底穿坏多少双鞋,他自己都无法统计。

  酬金几乎为零但心情挚着

  刘学明工作之初,一个月酬金只有24元钱,并且这份酬金领了长达8年时间,到2007年下半年,他的酬金最高才达到350元。

  在刘学明经常在家里歇气(短暂休息)的一位村民为他算了一笔帐,刘学明仅买草鞋的钱,按当时每双草鞋5角钱计算,一年下来就要近100元,如果他把自己的酬金用来座车接取邮件,不但不会剩一分钱,反而还要倒贴进去很多。

  就是这样,刘学明不仅自己不间断地坚持干了32年,他的妻子、儿女们也成了他的帮手。为方便家里人趁农闲空隙帮他投递邮件,刘学明就把离家最近的邮件带回家中,让妻子和儿女们帮助投递。

  在村民们都陆续走出大山,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的时候,他却依然挚着地选择了邮件事业,选择了他热爱的邮件投递员这份工作。

  “根据我自己的条件,出去打工收入肯定会更高,但如果我走之后,因无人能看得起这份酬金最低,工作强度却最大的投递工作,邮件投递就会到此中断,村民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也就断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只有小学文化的刘学明却说得如此坚定而朴实。

  工作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刘学明在32年的工作中,与当地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只要有半个月看不到刘学明送信过路,就好象不习惯一样。”原槽木乡岩前村五社的李善原这样对记者讲诉他们与刘学明之间的深切之情。当地村民们只要有一段时间没看到刘学明的身影,心里就会有一种放不下的牵挂。

  “32年,徒步行程超过5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行走14圈,并且还要用双肩背负超过200吨的邮件,且到目前为止最高酬金不超过350元的情况下,这在常人眼中,是一件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但刘学明却凭着那份对工作的热爱和挚着,把工作做得滴水不漏,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谈到刘学明几十年来的工作,奉节县邮政局长骆永庆这样评价。

(责任编辑:龙杜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