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藏污纳垢”值得警醒

发布时间:2011-10-09 08:25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10-05 第AA02版 | 查看:1790次

  作者:胡艺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撰文批评学生会,称“大学的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他认为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学生会的许多做法,是中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复制。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撰文批评学生会,称“大学的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他认为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学生会的许多做法,是中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复制。一方面是不少人对高校学生会的存在意义和作用持保留意见,另一方面又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挤破头想加入学生会(10月4日《羊城晚报》)。

  人大副教授撰文批评“大学团委和学生会早已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此话有点以偏概全的意味。难怪此话一出,网友一片哗然,并有学生干部要其公开道歉。虽说学生会的正面价值不容否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所有学生会都“藏污纳垢”,但是现实大学生态中的学生会的功能确实在被扭曲、异化。大学学生会俨然成了官场丑态的缩影。

  “有限的支教名额被校级学生组织瓜分”、“每年换届阶段学生会竞争对手之间暗中互相倾轧、手段极其卑劣”、“学生组织公款吃喝盛行”、“学生会干部,官腔连篇,言不由衷,无出其外,败坏了人大学生的形象。”尽管陈伟副教授说的是他在人民大学看到的现象。但是,放眼望去,其他大学的学生会何尝不是这样呢?

  笔者不妨略举几例,揭开学生会的神秘面纱。2007年9月20日《新商报》报道:记者在大连某高校的学生会招新现场发现,学生会为缓解经济压力,加入了一条入会新规,新生想进学生会必须自带1000元的“嫁妆”——赞助费。2008年11月4日《济南时报》报道:济南某高校大学生小王,为能当上学生会干部,花5000元四处打点,光送领导的一盆花,就花了近千元。他还订下学校周边的饭店,请老师和上一届学生会的“元老”分别大吃了一顿。最终如愿以偿地在院学生会任职。

   有大学生算了这样一笔账:“在学生会、班委会担任职务,评优、入党时都会有优势,有了这些荣誉,在评选奖学金时也会为自己加分。就业压力比较大,而许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青睐学生干部,不少学生想尽方法在学生会、班委会任职,入党,增加就业砝码。”

  担任干部,既能锻炼社会交际能力,培养领导管理能力,又有利于获取高额奖学金回报,为就业争取筹码。从投资性价比来看,大学生花钱买“学生官”,做的绝非亏本生意。但是如果花钱打点、请客担任学生干部成为校园潜规则,岂不是让大学校园变成了富人子女的俱乐部?把学校当成了“卖官鬻爵”的实习基地?学生除了拉关系、走后门,哪里还有心思做学问?学生时代染上“官瘾者”,走上社会,岂不变本加厉,大胆挤入买官卖官队伍?此举不仅对寒门学子与不愿意掏腰包买官的学生极不公平,而且与大学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藏污纳垢”的学生会与班委会,哪里还有资格代表同学们?

  高校学生会、班委会充满铜臭气息,不仅扭曲了学生会、班委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本质,而且制造了新的社会不公。陈伟副教授批评学生会、团委“藏污纳垢”固然让有些学生干部不好接受,但是校方不可等闲视之,而应该引起反思。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会、班委会的教育引导,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把学生会、班委会选举,奖学金评定,入党、就业这类信息,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全体师生与社会公开监督。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不仅要做学问领路人,更要身体力行做学生人格、品德的导师。

(责任编辑:王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