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8 08:00 | 来源:羊城晚报 2011年9月7日 第A02版 | 查看:1314次
4000万善款去向不透明,再次把上海大火的悲情铺陈于公众之前:9月5日,上海“11·15大火”的一名受灾者称,各界捐赠的4480万元善款中4000万元去向不透明,据媒体报道仅420万元善款被发放给受灾者。21名受灾者已委托律师追问其他善款的去向。上海静安区红十字会称已转交700余万元,上海民政局、上海慈善基金会等受访时未提供善款收支明细。(今日《羊城晚报》)
十一月有殇在一五,直至今日,上海静安大火那些失职下造就的伤害仍然历历在目,一想起来依旧令人“脉搏怦怦跳动”。这样一场注定要铭刻进转型期社会痛感中的灾难,过去还仅仅不到十个月,就又衍生出“4000万善款去向不明”的坏消息,它无疑让人五味杂陈:受灾者只是根据媒体报道就推算出了4000万善款的短缺,即便这未必就是事实,但善款使用的不透明是可以确定的。
不透明的善款使用有着太多浮想联翩的空间,4000万的巨大数额更是放大了对其的意气难平。从善意的角度来揣测,它也许只是上海相关民政与慈善部门工作上的习惯性缺陷,并不鲜见的封闭式慈善运作,令善款自然难以真正大白于天下。不过显然的是,不透明已经背离了灾难善后的伦理。
所谓社会各界爱心的捐赠,不过是对事实的温习,对生者的承诺。“11·15大火”中那殒去的58人,他们永远地沉默了,此后只会永远活在亲人无穷的思念与半夜梦回中。被遗留下来的家属,却会在很长时间里难以压抑哭声,无法直面被骤然撕裂开来的生活,无法去想象未来。各界如潮般拥来的捐助,正是在告诉他们:社会知晓这并不是一起偶然事故,而是层层失职之下的人祸,转型期的累累伤口可能需要时间去愈合,可人心是可以相互慰藉的。正因为如此,寄托了太多情绪的善款必须被透明地呈现,无失误地到达,不透明也是不尊重悲伤。
较之那一场骤然燃起的“11·15大火”,我们需要太多的救赎,从建设一栋可以抵御火灾的高楼开始,从不再制造那些“明显的隐患”开始,从真正把人当做人开始,深入骨髓的反省与警醒必须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人。不透明的善款在伤害着太多围观的眼睛,技术性的纰漏必须被关注,更需要看到的是,或许还有太多的人,并非真正从更高的层面来反省“11·15大火”间的短缺与冲突。不透明的善款使用不可被接受,对灾难缺乏足够的温情与敬意更是难以被原谅。
只有真正地尊重灾难与死者,我们才能收获一种尊重生命的文化,上海大火的善后才能重新拾起那已经伤心成灾的人心。起火的大巴、毒奶粉事件中的婴儿、矿难中的矿工、疫苗事件中悲剧性的家庭……在我们目力所及的空间,太多意外的公共伤害来过,太多的意外又被程序性甚至不透明的善后举措送走。围观者渐渐麻木,管理者与善后者也开始遗忘与漠然。在上海大火后善款不透明的传言中,一切是否在重复坚硬?抑或会渐渐发生改变?(王聃 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