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重要的是扶助“群体”

发布时间:2011-08-25 08:08 | 来源:东方早报 2011-02-14 02:23 | 查看:1236次

  去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拾荒妇女陈淑英,因被其收养的三名弃婴长至学龄,却因始终解决不了户口问题而无法入学,辗转上书有关领导。

  去年7月,陕西省西安市拾荒妇女陈淑英,因被其收养的三名弃婴长至学龄,却因始终解决不了户口问题而无法入学,辗转上书有关领导。去年9月,陈的三个孩子如愿入校就读。今年春节前,陈全家又获得宝贵的廉租房名额,不久即可入住。在生活其他方面,陈家也得到周到、妥善的照顾和安排。

  对陈淑英一家的帮助、关怀,对于嗷嗷待哺的弱势群众家庭而言,是实实在在的雪炭之助,涌泉之惠。

  大过年的,这样的消息不论对弱势群体,还是对省内外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各界人士而言,都无疑是乐于听到的,大家也都由衷地为陈淑英母女感到高兴。但高兴之余,人们似乎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认为政府、社会能为弱势群体做的,其实可以更好,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唐代德宗年间,陕西同样出过一次著名的弱势群体上书和政府帮扶事件。

  当年皇帝德宗打猎途中,路过农民赵光奇家,这位贫困而耿直的农民向皇帝直言民生凋敝、赋税沉重,虽然获得丰收,但一家生计仍然艰难的事实。德宗对他一家的境遇深表同情,直接下旨,让地方政府减免了赵光奇一家的赋税。

  但唐德宗的这个帮扶措施,却受到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的批评。司马光认为,做领导的最怕耳目闭塞,察觉不到民间疾苦,难得德宗碰上敢于直言的赵光奇,可以直接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就应深入调查,制订、修改相应政策、法令,让整个弱势群体、整个社会的生存状况、面貌得到改善。可德宗却仅仅关照了赵光奇这一家,如果做领导的要这样一家家接触、感受,才能逐户逐人地帮扶,那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呢?

  有人在微博上说,某北欧国家为照顾一名无法使用高低杠的侏儒学生,专门为他一人特制了一副低矮的高低杠。但很快就有人澄清,说这是讹传。事实上,国外福利国家的确对残疾人照顾有加,但这种照顾,是给所有残疾人提供“做一个正常人”的便利,而非单独为某一个特殊的残疾人提供只属于他一人的方便。

  因此,在许多欧美国家,所有商场、图书馆都专设残疾人无障碍厕所,所有公交车都有方便轮椅上下的翻转式坡道和固定轮椅的专用位置,但不会专为某个人搞什么特殊设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也许适得其反,反倒会刺激残疾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在号称“福利捐助大国”的加拿大,帮扶者不能自行挑选帮扶对象,而只能将善款、捐赠物交给有资质的机构,由后者统筹安排。

  扶助弱势群体,重要的是扶助“群体”,而不仅仅是扶助“弱势”,只有把侧重点放在前者而非后者身上,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去更好地帮助尽可能多的需要帮助的对象。

  即以陈淑英一家的例子看,尽管是“大团圆”结局,但过程却不无坎坷和波折。陈淑英也曾循正常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并未能及时解决问题,最终还是得到媒体和好心人帮助,才摸到了上书相关领导的门路。现实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有类似陈淑英这样的机遇,即使有,即使每次上书都能获得理想的反馈、回报,如此效率,要实现对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全体弱势群体的关照、帮助,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想而知,得等到什么时候。

  在年前解决一户弃婴收养家庭的户口问题、入学问题,固然令人欣慰,但更令人欣慰的,将是对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出一个适应性强、可操作的统一政策,并切实贯彻执行。(作者系旅加学者 陶短房 )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