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丨正人先正己的人格力量(2图)

发布时间:2024-06-17 22:15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4-06-14 06:30 | 查看:9916次

  四川省古蔺县纪委监委充分利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留下的红色廉洁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苏海鹏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中华民族的缔造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词,就是“道德”。

  只有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和良知的培养,才能造就大批明大德、知大道的廉洁之士,进一步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立了光辉典范

  早在古田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就把“没有发洋财的观念”写进入党条件之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0年,陈嘉庚到延安,第一次走入毛泽东居住的土窑洞,令他非常震撼——墙上是一张地图,地上十几张高低不一的木椅子,配一个农家的大木桌子,“盖甚简单也”。然而毛泽东和延安党政军民的艰苦朴素,却让陈嘉庚看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德高望重,邓小平评价他是“彻底的革命派”。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林伯渠曾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其子女及多位亲属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他从不动用手中权力给他们以照顾。相反,林伯渠十分注意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杜绝特殊化的苗头,并叮嘱子女:“你们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奋斗。”在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全党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勤政廉政的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续发扬了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及亲属的行为。其中周恩来总理严格要求亲属过好“五关”的事例尤其值得深思。

  1964年8月,周恩来在外地的一些亲属因公来到北京。周恩来抓住这个时机,抽空连续开了两次家庭会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教育家庭成员过好“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

  他首先讲到过好思想关。过思想关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改造,是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他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看一切问题都会看不准,甚至颠倒了是非。所以,一个人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还把亲属中的老少成员分为三类人:一是自己不能创造环境,要帮助的;二是自己可以创造环境,自觉改造自己的;三是党团员和青年们,要不断进步,并帮助后进的亲属们共同进步。加强思想改造,过好思想关,是周恩来一贯的思想。1963年5月,他曾说过:“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

  接着,他又讲了过政治关的问题。他教育大家,要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只有立场正确,才能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讲到过亲属关时,周恩来认为,过亲属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干部子弟,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他强调指出:“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我们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

  周恩来还阐述了过社会关和生活关。他说:“中国这个社会极其复杂,我们还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在这个社会里,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如果失去警惕,这些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改造社会的任务是艰巨的。”他指出:“生活关分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方面……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

  周恩来要求亲属们要加强思想改造,过好“五关”。而他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与他对别人的要求一致。正因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周总理赢得了举国上下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深深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中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这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品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传统文化重身教、崇道德、信礼义,政治思想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一贯大道为精蕴,政治措施以正名分、行礼义、明赏罚为主要内容,强调“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汉代把追求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儒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以来,历代居官治事者所必须服从的准则和规范,以此为依归。

  传统文化在政德修养方面,强调“民为邦本”的人本精神;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以功绩为取向的施政行为规范,要求官吏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追求,倡导“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清正廉明的行政风范,“弘清静无欲之风,守慈俭不贪之宝”;强调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成为遵守党纪的模范,也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为本、以上率下的美德。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有助于安身立命,让我们过一个坦荡的人生,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对于国家来说,它又是经世致用之学,可以用来治国理政、经纶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做了概括,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十个方面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藏的精神气质的体现。

  绵延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必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成为千家万户的幸福源泉,也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坚强基石。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做到重真情、重大义,崇德治家、清风传家。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

  自律不仅是一种更高级的秩序、更高级的自由,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做到自律,离不开主动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其养成过程同样是“日用而不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明的发展进步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这首先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修身为本,自觉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为群众树立遵规守纪的榜样和表率。修身律己的作用是巨大的。《论语》中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说法。清代学人认为,“为人上者,专重修身,以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

  古往今来的贤哲,因为能够做到正人先正己,修身有成、严于律己,从而成为道德榜样,富有人格力量。

  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为特征的。因为道德自由,人类才优于动物。在严格的自律、自尊和自制面前,那些使社会堕落、那些容易使人沦为可耻罪犯的邪恶欲望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坚持修身为本,严于律己,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时刻注意纯洁自己的心灵,才能日渐成为一个懂得自我节制的、有道德的、自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高尚的表里如一的人格,才能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刘余莉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