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03 08:54 | 来源:中工网 2010/4/2 07:37 | 查看:5585次
潞安集团五阳煤矿矿工家属张宏平六年照顾病婆婆的故事
为了这个家,张宏平从无怨言
和婆婆说悄悄话
张宏平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泪流满面
婆媳孙其乐融融
为婆婆剪指甲
为婆婆买了新衣服
与婆婆一起剪纸
2010年3月8日下午,五阳煤矿隆重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晚会。32岁的张宏平当选为五阳煤矿“好儿媳”。表彰晚会上,现场观众随着大屏幕走进了她的日常生活。当晚会主持人将张宏平请到了台上,让她发表获奖感言时,这位六年如一日,用大爱照顾患精神病婆婆的年轻女子面对观众只说了一句话:“进了这个门,就有了这份责任”,便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此时,全场一片寂静,矿领导和现场观众泪光闪动。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够六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老人,就是亲生子女也非易事,何况非生非养的儿媳?张宏平这个平平凡凡的女子,却因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而做出了这一切。痛苦、委屈、劳累、困难都没有打倒她,只因为她坚信这样一条朴素的道理:“进了这个门,就有了这份责任”。
2000多个平凡而艰辛的日日夜夜,张宏平用大爱至孝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人间真情——
2000多个日日夜夜不离不弃的照料,她用真情使精神病婆婆神智好转,让一个风雨飘摇的苦难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这是一个奇迹!
美德,博得了尊重;大爱,感动了社会。
张宏平,五阳煤矿一位普通的矿工家属。她用女人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孝老爱亲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默默坚守,默默付出。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这是康德的墓志铭。
“六年照料精神病婆婆,五阳人眼中的好儿媳”,这是五阳煤矿给予张宏平的赞誉。
一个人做一两件孝事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坚持,难的是无怨无悔。张宏平用自己朴实真挚的孝心,谱写了一个新时代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她无怨无悔照料精神病婆婆的事迹,震撼了五阳矿山所有人的心灵。
她顶住压力,毅然嫁入寒门,谁知结婚的大喜日子,她被精神病婆婆踹成臀尾软骨骨折。为了不破坏喜庆的氛围,张宏平忍着疼痛说,“没事,没事,婆婆大概是看我陌生才这样做。”
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前不久,记者在社区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潞安集团五阳煤矿华阳小区,张宏平不足60平米简陋的家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洁,32岁的她正拿着一把梳子给患精神病多年的婆婆梳头。温暖的卧室内,年过古稀的婆婆安静地坐着。看到记者来访,热情的小俩口忙着递烟倒水,记者问询起老人的身体状况,张宏平抿了抿嘴,面带微笑地说:“婆婆现在可以自己吃饭,和人简单交流了。”
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却凝聚着张宏平六年来对这一家的血肉真情。
张宏平出身于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潞安集团王庄煤矿的一名职工,她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从小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疼爱,压根儿就没有吃过苦、受过累。2003年5月,年轻漂亮的张宏平经人介绍,认识了潞安集团五阳煤矿小伙子张鲜卫,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那天,张宏平乘车来到五阳煤矿,前往男朋友家。到了家里,却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脏衣服、烂棉花堆在地上,一股刺鼻的怪味弥漫在空气中,一个60多岁的疯女人在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嘟嘟囔囔不知道在说什么。大概是怕别人抢去自己捡来的衣物,老人面露凶光,双手挥舞,哇哇乱叫着扑向这个陌生姑娘。被吓坏了的张宏平赶紧躲在男朋友的身后,心一个劲地怦怦直跳。
这是张宏平始料未及的。张宏平和张鲜卫确立恋爱关系时,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男朋友的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多年,平时疯疯癫癫不能自理;主要劳动力的张父又去世,全家没有经济来源;家中仅有一间面积不大的旧楼房,兄弟姊妹5个,生活困难。
这也是张宏平意料之中的。她知道,爱一个人就意味着爱他的所有。接受了爱人,就意味着要接受他的一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永远不弃不离。面对这样的家庭,张宏平摒弃世俗偏见,顶住精神压力,2004年9月毅然与张鲜卫举行了婚礼。此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认为过不了多久,这个新媳妇一定会后悔。张宏平坚定地说:“我来张家是图丈夫人好、稳重踏实,只要我们夫妻同心协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结婚的大喜日子,身为新娘的张宏平就领教到了精神病婆婆的“厉害”。进了新房后,孝顺的张宏平向婆婆行跪拜礼,出乎众人所料,疯婆婆突然从背后一脚狠狠踹在了她的臀部上,撕心裂肺的疼痛让张宏平冒出了冷汗。善良的姑娘为了不破坏喜庆的氛围,强忍着疼痛笑着说:“没事,没事,婆婆大概是看我陌生才这样做。”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做儿媳妇的第一天就发生了不愉快,张宏平却不愿将婆婆踹伤自己的事告诉丈夫。当时,张宏平的丈夫刚参加工作不久,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成家在外,他们的家庭也很拮据,小姑子还在读书,家里只有丈夫一个人每月几百元工资维持生计。为了维持生活,家里吃的米面是店铺的促销品,家里吃的菜是最便宜的土豆和白菜。尽管疼痛钻心,张宏平却舍不得花钱,她怀着侥幸的心理,以为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然而,张宏平的这一切瞒得了别人,却瞒不过自己的母亲。回娘家时,母亲注意到女儿行走困难,问清楚情况以后,立即带她去医院看病。张宏平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纸诊断书上简简单单六个字——臀尾软骨骨折。
丈夫的家人得知张宏平骨折,好心劝告她,老婆婆不仅大小便不能自理,而且会发疯伤人,要不送到附近的邻村,找间房子养起来,每天送饭就行了。张宏平坚决不同意:“我是这个家的儿媳妇,那样做让人笑话,我也于心不忍,谁都有个老,瞻养老人是我这个儿媳妇份内的事。”
家境窘迫,张宏平也曾到外面找过工作,也有几家单位答应录用她。可是,照顾婆婆离不开人,丈夫上班不能分心,小姑子上学需要有人做饭,她思前想后,最终毅然放弃了外出工作的念头,一门心思当起了“家庭妇女”,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她告诫自己:“千万要坚持,千万不能趴下,否则这个家就完了!”
在当前社会,在她的周围,有不少和她年龄相仿的“80后”,结婚时有房有车,生活中无忧无虑。他们可以躺在爱人的怀里撒娇,也可以在家里心安理得地当上“啃老族”。然而张宏平却早早地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重担。
洗脸、梳头、擦身、洗脚、喂药……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孝心就这样一天天延伸。看着婆婆一天天在好转,张宏平噙着泪,笑着说:“我是她的儿媳,老人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的孝道。”
结婚后,张宏平了解到,自己的婆婆其实是一个苦命的人。年轻时的婆婆,美丽端庄,心灵手巧,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能干女子。生下大女儿后,还在襁褓中的女儿生了一场大病,她为此担惊受怕,神智变得不清醒,后来病情日渐严重,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经常在外面乱走乱跑,有时候饿了就捡垃圾桶里的残渣剩饭吃。
得知婆婆的不幸经历,张宏平对丈夫说,“不怕,有我在不会让咱娘受罪。从进这个家门的第一天,我就要承担起做儿媳妇的全部责任。”没想到这一承诺,竟让她在以后的日子里,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甚至在怀上第一个孩子后流了产。
张宏平的婆婆已到古稀之年,因患有精神病,高兴的时候像个“老小孩”,怎么都行,不高兴时就一个人自言自语,甚至乱砸东西,一般人根本不敢踏进这个家。早在结婚前,张宏平就听说了未来婆婆的情况,当时也没多想,寻思着给她多做点好吃好喝的,不惹她生气就行了。没想到,婚后的第三天,张宏平做好了热乎乎的饭菜,招呼全家人一起吃饭,婆婆的精神病突然发作起来,不仅掀翻了桌子,还把正吃着的西瓜朝着儿媳妇扔了过来,瓜瓤溅满了张宏平一头一身。当时她心里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充满委屈,但更多的是心疼:婆婆也不容易呀,辛苦一辈子,拉扯大几个孩子,老了本应享清福了,却得上了这么个病,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呀。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对待老人,让她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赡养老人是子女们应尽的本分,但要把患精神病的老人服侍好,做起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婆婆穿的衣服常年不换,跳蚤虱子满身都是,皮肤发痒时就开始搔,把皮肉都揪烂了。张宏平一开始不知道底细,拿了干净衣服让婆婆换上,婆婆不但死活不愿意,而且满屋子追着打她。为了不使婆婆遭浑身痒痒这份罪,张宏平唱歌、聊天、讲笑话,想尽了一切办法,才慢慢让婆婆开始换穿衣服,后来,婆婆竟然愿意让张宏平给自己擦身、洗澡。
虽然婆婆精神不正常,但身高体重都超出常人,个子1米64、体重100斤左右的张宏平每次为婆婆擦身、换衣服,都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婆婆有时大小便失禁,张宏平从不嫌弃异味,每次都是里里外外把婆婆身上的脏物擦洗的干干净净。
婆婆有时候想吃罐头,张宏平马上就到商店给买来,一口一口喂给婆婆吃。平时坐下来,她跟婆婆唠嗑讲故事,婆婆一边听,一边讲自己的过去,说到高兴处,婆媳俩哈哈大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慢慢地,病婆婆喜欢上了这个儿媳妇,从以前的声色俱厉变为慈祥可爱。有时候,看不到儿媳妇,婆婆就大叫着张宏平的名字,在家里像陀螺似的一遍遍急着找人,而张宏平也愈发关爱老人。婆婆耍脾气,她就故意逗婆婆开心,为让婆婆高兴,她还常和婆婆玩藏猫猫的游戏。每次,婆婆乐得呵呵直笑,张宏平却累得直喘气。每到天气阴冷的时候,婆婆的病情就开始发作,乱喊乱叫,有时整晚不睡觉,在房子里骂人,并且乱敲暖气片,张宏平害怕影响邻居休息,只好也陪着婆婆不睡觉。
说来也怪,老太太犯病后,她只听儿媳妇的话,只要张宏平来哄哄,老太太就安静了。平时生活当中,由于婆婆病情的原因,许多邻居都不敢接近婆婆,为了消除他们对婆婆的“敌意”,张宏平时常跟在婆婆身后,一边照看她,一边向邻居解释,婆婆其实人很好,不会对大家造成威胁。
前几年,只要听说哪里治精神病有效果,张宏平带着婆婆就上路。本来就很困难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对此,张宏平毫无怨言,她说:“只要婆婆的病有好转,钱算啥,不都是人挣的。”至今,张宏平很少买新衣服,“时尚”对年轻而又天生丽质的她来说仿佛是一个奢求。
感动和依赖,已经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悄悄成长为牢不可摧的亲情。在照顾婆婆的同时,张宏平也把满腔的爱给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丈夫在井下工作,付出的体力很大,她总是变着法儿做可口的饭菜。尽量让丈夫少做家务。夫妻俩非常恩爱,丈夫张鲜卫常常深情地说:“宏平,让你受累了,让你受委屈了……”只有在这时,面对体贴的爱人,张宏平才依偎在爱人的怀里,像个小姑娘一样撒娇起来。
小姑子出嫁前,张宏平忙里忙外,细心呵护着她,生怕小姑子受委屈,俩人相处的很开心。到了出嫁的那一天,小姑子握着嫂子的手,情意深深地说:“这个家就交给您了,嫂子多保重!”直到今天,小姑子逢人就夸自己的嫂子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没有亏待张家任何一个人。
洗脸、梳头、擦身、洗脚,服侍老人吃饭、服药,陪老人上床睡觉、出门吸收新鲜空气……由于过度劳累,张宏平在怀上第一个孩子一个月后流了产。
张宏平和病婆婆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依稀可以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她的隐忍,她的无私,她的宽容,她的奉献,这些品质在今天看来似乎只属于上一辈老人,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因而张宏平的至孝大爱,更因其稀缺而闪光。当别人问起她照顾这样的婆婆心里委屈吗?张宏平眼眶噙满泪,却笑着说:“我是这个家的儿媳,老人活一天我就要尽一天的孝道。”
无怨无悔,大爱产生奇迹。睡觉唱歌曲,闲时陪聊天,艰辛付出让婆婆病情一天天好转。众人的夸奖,常让张宏平腼腆得面红耳赤,她说:“谁都有老的一天,作为小辈,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妇应当做的事。”
家里有一个精神病婆婆,张宏平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与平常人家不同,这其中的艰辛和泪水,只有她一个人知道。
有一次,一位客人带着孩子来到家里,张宏平取了一包牛奶给小朋友喝,没想到这个动作激怒了疯婆婆,用双手狠狠地扭住张宏平的大拇指,只听“咔嚓”一声,她的右手不能动了。张宏平强忍泪水,去看医生,原来是大拇指扭伤。医生给她进行了治疗,并告诫她每天用盐温水浸泡指头。也许是苍天也为之感动,两个月后,她的大拇指竟然慢慢好了。
结婚后的第二年,张宏平再一次怀上了小宝宝。有了第一次的流产教训,她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生怕哪里做不对惹婆婆发威。可千防万防,婆婆就是不理解。张宏平看到房门年久失修坏了,就去买了一把锁头回来想换上。婆婆病情发作,跑过来出其不意揪住儿媳妇的头发,猛地往墙上磕。瘦弱的张宏平根本不是婆婆的对手,又怕伤害肚里的胎儿,只好由着婆婆大把大把地把她的头发揪下来,直到婆婆没了力气才松了手。
抚着自己的伤痕,张宏平想的却是如何让婆婆接受自己。她在与婆婆的交往中悟出一个规律,要亲近婆婆必须慢慢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和婆婆交朋友,用行动感化婆婆。后来,每次外出,张宏平总要买一些零食给婆婆,婆婆很是高兴。吃饭讲笑话,睡觉唱歌曲,闲时陪聊天,张宏平亲情的感化,让婆婆不骂人了,也不打人了,病情一步步稳定、好转起来。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婆婆的身体很虚弱,张宏平特意炖了排骨和鲶鱼,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婆婆无法和人交流,也不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张宏平只能靠“猜”,久而久之也就摸清楚规律:总是摇脑袋,表示饿了;扭来扭去,是想上厕所;把嘴张开,是要喝水……就像带小孩一样。张宏平开玩笑说,她现在有足够的资格去医院当个护工了。
2005年8月,张宏平生下了宝宝。这个可爱男孩的出生,不但给这个苦难家庭带来了欢乐,也改变了婆婆的异常行为。婆婆很喜欢孙子,也许是母爱的天性,老人每次看到孩子,脸上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孩子三个月时,疯婆婆竟然给小孙子做了一顶漂亮的兔子帽。现在,婆婆最疼爱的人就是孙子,谁大声训斥孙子,她就和谁过不去。孩子受到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放学回家就先冲进奶奶的房间,常把奶奶逗得前仰后合。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张宏平流出了幸福的泪水。
尽管家中日子过得紧巴,可每年的5月20日这天,张宏平不是为婆婆包顿饺子,就是多炒几个菜,因为这天是婆婆的生日。而张宏平很少给自己和家人过生日,但婆婆的生日,她却一定要过。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张宏平用爱心作曲,辛劳填词,谱写了一首恒久感人的真情歌。日子在操劳中一天天过去,真情在岁月中越积越深,患病的婆婆在儿媳妇的精心照料下,出现了奇迹:原先从不做饭,一日三餐靠端在床前的疯婆婆,现在不仅能三餐自理,还能独自起床做些家务活了。
看着婆婆的病情有了好转,张宏平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春暖花开的季节,她带婆婆到外边一起放风筝,并且和婆婆去外面散步,偶尔还到饭店吃顿饭。尽管到饭店点的菜很简单,但婆婆非常高兴。邻居们见此情景,都夸张宏平是一个少有的好儿媳。
五阳煤矿在了解到张宏平一家的情况后,给予了这个不幸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逢年过节,矿上总要送去粮油和米面,并想方设法把张鲜卫招工到矿上,成了一名正式职工。张鲜卫工作积极,勤劳苦干,去年,被评为矿山优秀工作者。
当年的种种猜测、疑惑,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换成了敬佩和赞美,面对众人的夸奖,腼腆的张宏平激动地说:“没有矿上的帮助和关怀,我们一家也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只是做了一个儿媳妇应当做的事。”
张宏平在不辞辛苦照顾婆婆、呵护家庭的同时,对矿山、对社区同样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她坚持做社区志愿者,一有空闲就做鞋垫,不论是慰问、宣传,还是服务、帮教,她总是积极参与,为矿工送去爱的温暖。她的爱,是人间大爱。
善良美德,感动矿山。矿长唐军华、党委书记张晓川在全矿发出号召:“要大力宣传报道张宏平的感人事迹,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发挥道德楷模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五阳煤矿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宏平的事迹是动人的,同时张宏平的事迹又不是孤立的。它产生于五阳煤矿这块土壤,在某种程度上是矿区多年推行道德建设的成果。
多年来,五阳煤矿一直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他们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为“软环境”提供了“硬支撑”,以“软实力”铸就了“硬品牌”。他们通过在电视、广播中开办《思想道德讲座》专题栏目,编印《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读本,利用《五阳居民报》等宣传阵地,加强舆论宣传,使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张宏平6年来用爱诠释着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感动着他人。她忍受困苦、悉心照料精神病婆婆的事迹,在五阳煤矿引起了强烈反响,她的善良和美德,得到了全矿上下的高度称赞。在张宏平获得“好儿媳”荣誉后的第二天,矿长唐军华、党委书记张晓川指示矿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报道张宏平的感人事迹。
矿长唐军华指出,五阳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五阳人历来就有重视道德建设的光荣传统和文明传承,张宏平是我们大力推进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代表。当前,潞安正在建设全国一流文明矿区,崇尚道德的力量更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张宏平的感人事迹,是对道德的坚守,体现了道德的力量,她用实际行动感染我们,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大爱。
党委书记张晓川指出,张宏平的事迹看似平凡,虽没有惊天动地,但难能可贵。她六年如一日照顾精神病婆婆的至亲至善行为,体现了一种博爱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希望全矿更好地学习、宣传张宏平的先进事迹,让她的事迹在全社会叫响,使崇尚道德精神、践行道德精神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工会主席段双晋指出,道德是心灵的自律,道德是人的尊严,道德是荣辱的尺戒。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和时代精神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张宏平是五阳矿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她孝敬老人的实际行动,体现出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道德模范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听说张宏平被评选为五阳煤矿“十佳儿媳妇”,她家的左邻右舍都高兴地翘起了大拇指——
刘反好:我就住在张宏平的对门,可谓最近的邻居。我见过老人精神病发作的样子,可吓人了。你说,一个年纪轻轻的儿媳妇,每天伺候这样一个病人,真是无法想像。你们注意看看张宏平的手,因为长年洗衣做饭伺候婆婆,双手已经变得粗糙无光,这样的好人哪里去找啊。
王秀珍:我在张宏平对面这栋楼住着。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早上我通风开窗,就能看见这个儿媳妇一大早为婆婆洗出的衣服和垫子,经常如此。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充满对她的敬意。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妇女,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她当选好儿媳,众望所归。
张建芬:我和张宏平能谈得来,是关系很好的姐妹。有一天下午,我去张宏平家,叫她出去办事。临走时,她走到婆婆的床边,问:“想吃啥了,我给你买。”“苹果吧。”等我们往回返时,她还特意去菜市场买了苹果和梨。她对婆婆就是这么心细,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宋永斌:照顾一个精神病人很难,六年如一日,这期间的艰辛和坚持都不是我们能凭空想象的。有一次婆婆走丢了,张宏平急得哭了出来,我们小区出动不少人去找老人,在找人的过程中,张宏平连鞋带都顾不上系,满大街找来找去。我们要向这个心地善良、充满大爱的好人学习。
王峰:去年秋天,老人半夜突然发病,上吐下泻,满身大小便。张宏平和丈夫又是扎针,又是掐人中,经过抢救,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这期间,张宏平不仅给老人喂饭喂水、倒尿倒屎,每天夜里,还要帮老人翻七八次身,以减轻疼痛。在这6年时间里,为了婆婆,她学会了输液、熬药、打针,没有她的精心照顾,老人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仰望道德的星空,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铭记道德的力量,我们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希望更多的道德明星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然前行!”几乎所有的五阳人都表示,现在生活富裕了,钱也够花了,大家比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应该互相比一比文明,比一比道德。张宏平是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她孝敬老人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到,可敬、可信、可亲、可学!
张宏平以孝立家、以德治家、以和安家,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弘扬道德、传承文明,非常需要这种精神。愿每一个子女从自己做起,将中华孝道发扬光大,传播得更深更远。(关明 王拥军 李冰 郭维新)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4-06 20:40:23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