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04 08:28 |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1年01月26日 14:26 | 查看:8231次
自学洪
本报记者 程三娟 贾云巍/文 顾 彬 李秋明/图
他们都对杨善洲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深深的敬意。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可亲、可敬、可学的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
在昨日的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保山市善洲林场(原大亮山林场)前任场长自学洪、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昔日杨善洲身边工作人员段兴华、深入采访过杨善洲的保山电视台记者蓝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在感动听众的同时,他们也被自己记忆中的杨善洲一次次感动。
共守大亮山
报告会上,自学洪首先向大家讲述了杨善洲在大亮山植树造林的艰辛。
1988年3月,自学洪和杨善洲老书记一起登上了大亮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事业。22年的风雨同舟,他成了老书记身边最亲近的人。
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他们17个人,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在张家大坪子,他把群众代表找来,召开现场大会,宣布成立“施甸县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和大家一道上山种树,绿化家园。紧接着,老书记带领大家一边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一边抓紧时间摸清大亮山的底子。他们钻山沟、爬山坡,鞋子磨破了,裤脚撕烂了,脚底磨起了血泡,腿上被旱蚂蟥叮得血迹斑斑……
风雨同舟的22年里,自学洪和老书记一起去街上捡果核育苗木,一起经历了老鼠啃毁茶苗和飞机草困死松树苗的失败与挫折;他亲眼看到大风吹走了他们的炊具,他亲耳听到夜深人静的夜晚,从老书记的油毛毡棚里传来的阵阵咳嗽声……
杨善洲和疾病顽强抗争的最后50天,自学洪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看着老书记为了求生忍受巨大痛苦吞咽食物的艰难,想着老书记临终前反复念叨尽快完成大亮山林场区域林改工作的事,自学洪很自责:在大亮山上,他好几次发现老书记偷偷吃药,却因为老书记让保密,他一直守口如瓶。如果早一点把老书记的病情报告组织,早一点让他下山休息、疗养,他或许就不会这么痛苦。
1988年3月,在县委组织部安排下跟随老书记上大亮山时,自学洪心里还有太多的无奈和不情愿。当时,他和大亮山林场签订的合同是植树造林3年,可这一去,他就再也离不开大亮山,离不开老书记。
感恩老书记
吴连章
施甸县姚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连章和老书记都出生在姚关这块土地上,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小时候,他就听说过很多老书记亲民为民的故事。长大后,他长期在姚关镇工作,更是亲眼目睹了老书记发挥余热,造福家乡的壮举。
吴连章说,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今年的大旱当中。2010年春夏,我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在大亮山周边村子,尽管也遭受旱灾,但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水源地正是杨善洲造林22年的大亮山林场。
过去,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尤其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当时,村里谁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捎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现在,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
吴连章讲述了一个听起来让人惊讶的故事:芭蕉林村有个村民赶街时,看到店铺里的灯泡明晃晃的,就买了一个回家想代替煤油灯,拿回家用绳子挂起来后,却始终不见灯泡放亮。咨询老书记后,他才知道灯泡通电才会亮。这件事给了杨善洲很大的触动,不久后,他亲自动手帮芭蕉林村通了电,让村民几年前买的灯泡终于放亮。
创办林场期间,老书记还修通了雷打树村通往外界的主干道,让这里的优质蔬菜身价倍增;他几十年前嫁接的核桃树正给村民张洪发一家带来每年上万元的收入……娓娓讲述中,人们对杨善洲更加肃然起敬。
父亲是棵树
杨惠兰
身为杨善洲的二女儿,在很长时间里,杨惠兰都无法理解父亲不顾家的作为,直到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父亲的事迹时她才明白,在心灵深处,家是父亲永远的牵挂。杨惠兰泪流满面的讲述中,人们感受到了杨善洲的儿女情长,更读懂了杨善洲的大爱情怀。
有人曾对杨惠兰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可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家人总是享受不到父亲这棵大树的照顾。
1970年,母亲刚生下妹妹惠琴不久,家里缺粮,乡里的民政干部了解情况后,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父亲却坚决让还回去;1975年雨季,家里的老屋漏得不行,父亲寄回30元,说买几个盆盆罐罐接漏雨;父亲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家人本可以享受“农转非”待遇,父亲却把申请表锁进了抽屉里;施甸县公安局招人,有领导通知她去体检,却被父亲拦了下来……
她一度认为父亲是个无情的人,可通过媒体报道得知父亲用自己的工资给家庭困难的老百姓买粮食、买衣物,得知父亲帮山区教师家属办理农转非的事,她才明白,父亲不是无情无义,只是在他的心目中,群众的份量太重。
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杨惠兰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 此刻,父女间彼此的爱终于产生共鸣,父亲对家人爱的点滴汇成了杨惠兰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杨惠兰说,如今只要我想到父亲,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她说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她们姐妹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境界撼人心
蓝 天
作为一个和老书记年龄相差50多岁的年轻人,保山电视台记者蓝天曾听说过很多关于杨善洲的“天方夜谭”,杨善洲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2009年底,她终于找到机会和杨善洲面对面,走进杨善洲的精神世界,倾听一名老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面对面采访那天,老书记一见面就跟她说:我今天就讲四个问题,讲完了我就走,我就是造个林,没什么讲场!没等她问,老书记就一二三四总共三分钟就倒背如流地说完了植树造林的好处,然后站起来就要走。
她赶紧提问:“听说您老很多年前就懂得AA制,跟您一起出差的同事、司机要自己付饭钱,家属搭一下顺风车要算清账,交汽油钱,有这回事么?”
老书记弄明白“AA制”的意思后,立即说:“有,有啊!就该这样嘛!自己吃饭就该自己掏钱,公家派车给我是为了工作,不是让我拉家属。”
“听说您家里人借钱在施甸修了房子,您却没有钱还债,最后只好把新房子卖了。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住在旧房子里,心里不委屈么?”
老书记马上申辩:“你们老是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你到我家去看看嘛!我们家现在宽得很!三间瓦房加起来有80多个平方呢!”
“您种的树,还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个时候您已经90多岁了,您怎么享受啊?”
这个问题老书记一听十分不高兴,他理直气壮地说:“别人享受了嘛!本来就是给别人享受,不是我享受,我那个时候已经到火化场去了,咋个会得享受!”
老书记的回答把蓝天给镇住了!她终于明白,老书记一辈子做人做官的原则和信念,一辈子的人生追求,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为了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这样的精神境界震撼了无数人。(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予)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