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3 12:5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2月26日 | 查看:182次
西洛,男,藏族,1975年6月生,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洛从小学习布塑技艺,小有名气后成立合作社,教授周边困难居民布塑技艺,带领困难群体增收致富的同时传承藏区文化。西洛的手工作品《红珊瑚面具》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工艺美术飞花奖”银奖。
工艺繁琐 但每个步骤都有独特作用
达孜雪乡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拉萨市达孜区警民路的小巷里。走进合作社宽敞的庭院,几个刚用泥土捏成、已经初步成型的面具静静地“躺”在地上。玻璃房内,工匠们正在西洛的指导下,用小刀、画笔等工具,聚精会神地制作面具。
西洛说,布塑面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在传统藏戏演出和雪顿节等场合都会广泛使用。制作布塑面具,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以泥土为原料捏成最原始的模样,再进行揉捏、塑形、雕刻、抛光、打磨、上色等步骤,泥土中还需加入藏纸、布料、草药、藏香等材料,才能制成一个精致的布塑面具。“藏纸、布料和草药是用来给面具防潮、防虫的,藏香用来描绘面具的眉毛、牙齿等细节。这样做出来的面具至少十年不会腐坏。”西洛一一介绍每个步骤的作用,虽然繁琐,但没有一步是多余的。
成立合作社 立志传承布塑面具制作工艺
西洛出生在达孜区雪乡扎西岗村,爷爷是泥塑工匠。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是父母早就为西洛铺好的路。“年轻的时候跟着师父在八廓街附近学艺,学到第6年,我才开始独立做布塑面具。那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爱上了这门手艺,如今也做了30多年了。”西洛出师后,就自己开店,“小店最初门可罗雀,幸而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店里生意慢慢好起来,订单常常多到做不完。”
合作社里有一个展览馆,来到这里,西洛一改之前的沉静,兴奋地介绍起展陈作品。在众多精美面具的衬托下,一尊破旧的塑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西洛说,这是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一位老者手上买来的。“这尊布塑佛像的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但几百年应该是有的。”西洛收藏后,对破损的布塑佛像进行了大量研究、揣摩,凭借高超的技艺和艺术造诣,他将这份珍贵的工艺复制并传承下来。那时起,将布塑技艺发扬光大的想法逐渐在西洛心中埋下种子。随着布塑面具市场不断拓展,2012年,西洛在达孜区成立了达孜雪乡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带动就业 为困难家庭增收超百万元
今年74岁的其美多吉,是从雪乡扎西岗村迁到达孜城区的易地搬迁户。老人说,他这样的年纪上哪儿找工作都很困难,可西洛的合作社却欢迎他来。“现在我每个月工资3500元。除了能学到手艺,还能赚钱补贴家用。农忙的时候,还能回地里干活,等地里的活干完,又能来这里工作。我很感谢西洛,给我们这些没有手艺、年纪又大的人一个工作的机会。”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手里的活丝毫不马虎。西洛说,他带的徒弟中,已经有3个出师并且独立创业了。徒弟的生意会影响到他吗?听到这个问题,西洛腼腆一笑:“对我来说,能将布塑面具的手艺一直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展览室中挂着一面锦旗,那是西洛带领合作社向扎西岗村奉献爱心的证明。2015至2020年期间,合作社每年都会拿出上一年收入的30%,捐赠给本村困难户,累计60户229人受益,还为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46人提供就业渠道,累计发放工资超百万元。
多年来,西洛的合作社制作的面具、藏戏服饰等产品,被大量用于庆典活动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合作社制作的鹿头面具和“霞那帽”展示了西藏风采,合作社还为《文成公主》实景剧定制了大量的牛头面具和其他道具,西洛本人也时常在全国各地艺术展中展示自己的布塑面具作品,其中红珊瑚面具等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西洛创新学习、追求技艺,将布塑面具的手艺发扬光大。2023年10月9日,西洛荣获首届“拉萨工匠”称号,但个人成就对他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西洛的理解中,“工匠精神”在于将非遗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这将永远是他努力的方向。(责任编辑:黄舒雅 阿米娜)
来源:西藏自治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