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22:29 | 来源:新华网 2023 08/01 22:25:25 | 查看:1421次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深入分析了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了方向和方法。
我们应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做好基础研究这篇大文章?
(一)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
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从走进中关村到聚焦量子、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在院士大会上、在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基础研究之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早在2013年,总书记就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时隔近10年,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
在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系列讲话、部署,强调“迫切”和“关键”,更加证明科技创新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基础研究正是旨在解决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短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聚共识、夯实根基。
(二)加强基础研究是个系统性工程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支撑。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化布局、体制机制、支撑平台、人才队伍、国际合作、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总书记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下,人们对基础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如何加强基础研究的理解更加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中提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开出“良方”——
“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书记重要文章中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彰显出加强基础研究的务实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要求:“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总书记还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始终是源泉、是关键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打好地基,关键在人。
此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搞清楚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高水平科技人才。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既要有躬耕基础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更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
此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这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再次吃下“定心丸”。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涵养基础研究发展生态,不仅要打牢物质和制度基础,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滋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精神的力量,在集体学习中提到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共同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策划:霍小光
监制:陈芳
主笔:胡喆、张泉、温竞华
统筹:王绚、施永南
视觉︱编辑:吴晶晶、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