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23 21:1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6-30 第2版 | 查看:3561次
李淑英制作的枯树皮画为当地一绝。
本报记者 常晶 文/图
意外伤害导致腿部残疾、下岗、家庭经济困难,这3个困境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被压倒,可47岁的李淑英因为一技之长——树皮画,扭转了人生困境。
枯树皮变身珍贵艺术画
李淑英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这座小镇位于大兴安岭脚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郁郁葱葱的森林,给当地人民带来无限的馈赠,除了木材、野果、蘑菇,枯树皮也是一宝。“桦树皮有油脂,可以作为引材,烧火做饭、取暖离不开。”当地的居民介绍道。
李淑英也去捡树皮,可是在燃火之前,她总会挑选一番。那些经过山火燃烧过后的树皮,剥去粗糙的表皮,留下柔软的内部层理。“仔细辨认,白桦树树皮有48种颜色。取树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颜色。”李淑英告诉记者。
李淑英现场制作了一幅作品《狼》,毫无规矩的树皮,在她的剪刀下抖动、旋转,随着碎片的纷纷掉落,转眼间,栩栩如生的狼的轮廓就出现了。根据原材料自然的颜色,她进行排列、色彩填充、平贴、勾画和裱糊。李淑英告诉记者,完成1幅作品需要1天时间。
2006年7月,李淑英带着自己的作品,代表内蒙古兴安盟妇联到呼和浩特市参加了全区“昭君文化节”之“草原母亲”手工艺品展览。在展览上,她现场展出的作品博得了众多与会者的赞誉,包括《昭君出塞》在内的两幅画被主办方留下,参加后期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的书法绘画摄影展。
2010年,她在阿尔山市残联的组织下,赴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参加了传统手工艺品展览。这是这位残疾下岗女工第一次出门,她的心情十分激动。而更让她激动的是,她的作品在青岛艺术节上获得了好评,并且她的其中一幅作品《碧波倩影》还入展了中韩残疾人美术交流展。在兴安盟复建30周年时,她精心制作了一幅长7米、高3.5米的桦树皮画作品《兴安桦林秋韵》,这幅画是她从事桦树皮画粘贴制作以来完成的最大的作品,如今作品摆放在兴安盟公署大楼的大厅里。
树皮画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8年下岗后,李淑英在家待了五六年没有找到工作,一家三口挤在只有3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个时候没有工作,特别着急,孩子天天用钱。全靠丈夫微薄的收入养家。”穷则思变,2004年,李淑英想把自己热爱的树皮画手艺转化为经济效益。“我跟人借钱盖了现在这个大瓦房,开始做树皮画、卖树皮画。”李淑英说道。
“李淑英的情况比较特殊,当时她是白狼镇第一份做树皮画的,白狼林业局当时给她批了一块地皮,并且给了2万元的经费支持。”白狼林业局旅游开发管理科任建飞向记者介绍。在政府支持个人筹集下,李淑英的店面开张了。
李淑英的树皮画制作原材料选自当地桦树皮,除了裱糊的框架,木匠胶、笔纸等费用,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开销。8年来,她勤勤恳恳,在东北漫长的冬季,屋外零下40多度,大雪封山时,却正是李淑英“猫冬”创作树皮画的大好时机。等到春暖花开,来到阿尔山旅游的各地游客多起来的时候,就是她的作品大卖特卖的季节。
李淑英的艺术品主要面向游客,其作品内容主要为林区风光、人物等,作品淳朴、自然、无人工雕琢之感,让久居城市的人非常欣赏其淳朴的艺术风格。
在李淑英的展示厅里挂着的作品《梅》、《兰》、《菊》作品,单幅能卖到180元,裱糊后能卖到260元。“开车来的游客团,一次能买10多幅。有的作品他们拿回去自己裱糊,价格因此会便宜一些。”李淑英说,如今,她一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夏天时作品基本上不够卖。
2012年1月,作为树皮画制作民间艺人,李淑英参加了由内蒙古兴安盟行署带队、受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指派,应邀参加了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2012元宵彩灯会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李淑英现场展示了树皮画制作传统手工技艺。她拿出两大本沉甸甸的作品集向记者展示:“这是在香港尖沙咀展出的树皮画作品,用桦树皮粘的《一百单八将》,做了3个月。”让他们十分意外的是树皮画在香港的反响非常好,“天然环保”“手工可真精细”等赞扬声不绝于耳。
传帮带其他困难户
现在李淑英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白桦林工作室,有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许多身边的姐妹投入到桦树皮画创作中来,使树皮画制作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李淑英把树皮画手艺传授给很多人,帮助当地妇女、下岗职工、小孩掌握一门挣钱的技术。“工作室现在有7个职工,另外我教的徒弟们在家里做完了作品后再到我店里寄卖。我不收取任何中介费。”李淑英说道。
“李淑英的树皮画制作及她的白桦林工作室丰富了阿尔山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尤其围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使林区的林俗文化得到了深入挖掘、内涵发展和独特展现。”阿尔山市文联主席宋兴鹤对记者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