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7 18:57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6年12月12日 11:07:38 | 查看:310次
石亚妃——贫困孩子的最美“红娘”
石亚妃,女,1951年10月出生,绍兴市新昌县大市聚镇大市聚村村民。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她走遍县内各中小学校,先后资助了68名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她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所以就想办法牵线搭桥,让这些苦孩子和爱心人士联系在一起,让更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她还在贫困学生与政府、企业之间搭起帮扶的桥梁,希望用她的一些帮助能给他们的童年镀上一层金黄的暖色调。
有人问石亚妃,原本可享清福,为何要如此辛苦?石亚妃淳朴地回答道:“千手观音寓意伸出千手救护困难的人。我也要像千手观音一样,伸出无数只援助之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68个贫困孩子的“爱心红娘”
如今生活越过越红火,儿子媳妇也很孝顺,石亚妃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她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只念到了初一就没读书了。”条件好了之后,她总想着要帮帮上不起学的困难儿童。
2014年5月,石亚妃坐车去县城办事,在车上认识了一位手脚残疾的中年妇女和她老实巴交的丈夫。夫妻俩告诉她,他们是巧英乡中溪村三径自然村人,有两个女儿,全家靠丈夫老张做短工生活,日子过得很苦。听完,石亚妃就上了心。6月5日,石亚妃和老伴起了个大早,买了饼干、牛奶去老张家。石亚妃说,这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出贫困的家庭,但老张的两个女儿却让她很喜欢,姐妹俩一个12岁,一个8岁,学习成绩都不错。从老张家出来后,石亚妃和老伴还赶到女孩们所在的学校了解情况。不久后,石亚妃找到两个愿意资助姐妹俩的好心人。石亚妃的“爱心账本”显示:好心人将资助姐姐岚岚到2017年,资助妹妹小岚到2019年,每人每年1500元。
这次牵线成功让石亚妃意识到,自己也许没有能力直接资助贫困孩子,但她可以为他们在好心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于是,石亚妃开始向当地政府和学校打听贫困生的情况。“有时候,石阿姨会专程赶来,向我们打听镇里有没有困难儿童。”大市聚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年5月,新昌当地媒体上公布了40位因贫困面临辍学危险的学生信息。石亚妃当即“认领”了14位,为他们充当“爱心红娘”。经过好几个月的张罗,9月,石亚妃就为22个困难儿童找来了爱心助学金,遍布小将镇、大市聚镇、双彩乡、东茗乡、镜岭镇、城南乡等各地。2015年3月,她又成功牵头帮助16位贫困孩子,2015年10月,又有26位贫困孩子受到资助,她用并不强壮的双手,托起了孩子们希望的太阳。大家都会称呼她,“贫困儿童最美‘红娘’”。她把帮助贫困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分内事,有困难,就有所应;有所求,就有所为。更为重要的是,她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有着一颗行善的心,更是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石亚妃不仅心系孩子冷暖、情牵孩子一举一动,帮助解决困难,而且她的正能量也深深影响了她的家人,丈夫梁永新全力支持妻子的爱心行动,家里的琐碎活都是他干,而且每次去送爱心,他都是陪伴左右,还和妻子一起教育儿子儿媳:“做人要有爱心。”在石亚妃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儿子儿媳先后资助过百余名孩子,其中一人更是从小学资助到了大学,帮助他完成了求学梦。与此同时,儿子还为她的爱心事业联系到许多企业老总的参与,有了企业的资助,石亚妃的爱心步伐越走越远。
“学生租客”眼中的“贴心妈妈”
石亚妃和老伴住在大市聚镇大市聚村一幢二层楼的房子里,房子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那个房间就是当年孩子们的宿舍。”站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石亚妃指着二楼西边的房间告诉记者。
1987年,凭着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石亚妃和丈夫盖起了这幢新房。新家距离大市聚知新中学只有300多米,打听到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她便将一个房间改造成了学生宿舍,供学生们租用。
一个房间住8个学生,一个月房租总共才10元钱。1988年,倪圣君、董金强等8个人成为石亚妃家最早的“学生租客”。
入住的孩子年纪和石亚妃的大儿子差不多,她很愿意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一些男孩子不会洗衣服,脱下的衣服就放在外面,我有空就帮他们洗一洗。”
到了冬天,石亚妃会将孩子们的被褥拿到太阳底下晒晒,使他们晚自习回来就可以钻进暖和的被窝。
“每到星期天,石阿姨总是做一些好吃的给我们吃,从不收一分钱。”董金强回忆说,那时候大家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不少人就靠着家里捎来的咸菜就饭。石阿姨见了,就会找机会给大家改善伙食。在他们这些离家求学的孩子眼里,石阿姨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总是那么温暖、贴心。
让倪圣君印象最深的事,是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石阿姨免了他们的房租。“这是你们读书的关键时刻,将交房租的钱省下来多买点营养品,补充一下营养,高考考个好成绩,将来要有点出息。”
但倪圣君他们并不知道,那时石亚妃一家刚建完房子不久,还欠着亲戚朋友1万多元钱的债务。
陈志辉记得,因为没考上大学,他们几个人到鼓山中学去读复习班。1990年12月,石阿姨夫妇还赶到学校去看望、鼓励他们,虽然只相聚了半个小时,但大家都特别开心。24年过去了,他对这一幕仍记忆犹新。
100多封信中的感恩和牵挂
在石亚妃家租住的孩子们走了一拨又一拨,前后有几十个人,但石阿姨的好,他们都记在心里。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单位,每当生活有了新变化,他们都会给石亚妃夫妇写一封信。每当得知孩子们过得很好,有了新成绩,石亚妃夫妇会开心好一阵子。
如今,这100多封信成为石亚妃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空闲时,她会翻出这些信再看一看。“一看到字迹我就能确定信是哪个学生写的。”看得多了,石亚妃已经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字迹。
一封封颜色泛黄的信,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也见证了这些“学生租客”对石阿姨的牵挂和感恩:
陈志辉在信里写道:“你是一个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阿姨,何时来我家,我们全家都欢迎。”
张春龙写道:“每逢节日,您和叔叔总是为我们包饺子或炒炒面,有时候连自己都没份儿,我都印在脑里,记在心里。”
“你们对我太好了,心里感激,不知何时才能报答你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时时照顾着我的阿姨和叔叔。”这是孙俊在自己的信里写下的话。
“很关心我们,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如今是一名海军军官的孙俊,一说起石阿姨,他的语气中透着感激之情。
孙俊说自己在石阿姨家住了3年,和阿姨一家的感情特别好。孙俊口中的“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好”是他当时就能感觉到的,而第二层“好”是他自己慢慢领悟出来的。
孙俊回忆,刚上高一时他有点顽皮,老想着玩,石阿姨会像家人一样管束他,让他好好学习。“有一次晚上出去打扑克,没上夜自习,石阿姨知道后,训了我一顿,还要我写检讨书。”年少气盛的孙俊当时还觉得石阿姨“多事”,但进入军营后,他慢慢就悟出了这是另外一种“好”。
高中毕业后,董金强也去了部队,他在部队里写的第一封信就是给石阿姨的。
现在,已经不流行写信了,但当年的那些学生依然没有忘记石阿姨,会时不时地给她打来电话,嘘寒问暖。
“石阿姨对我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比如现在看到困难的人我也想尽可能地去帮他们。”孙俊总结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