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志愿者:生之坚强死之伟岸 用爱融化冰封高原(图)

发布时间:2010-11-29 19: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11-27 | 查看:8449次

 前赴后继,志愿精神不灭。李连杰等志愿者为阿福默哀(中国好人网配图)

  新华社青海玉树11月27日(记者吴光于)11月末的玉树结古镇,城南的东德隆钦神山已披上皑皑白雪,穿城而过静静流淌的巴曲河开始结冰,远方的巴塘草原早已枯黄,一片萧瑟。

  玉树——这片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着辽阔草原、壮美山川的土地,用她世界屋脊的宽广情怀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以及生生不息的康巴藏族人。然而,7个多月前的清晨,大地开始剧烈震颤,2000多个鲜活的生命顷刻间被吞噬。

  7个多月前,当美丽的结古镇被强烈地震撕裂得满目疮痍时,正值初春。200多个日夜转瞬即逝,气壮山河的大救援随着时光的脚步渐行渐远。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面对寒冬的来临,也不得不停下轰鸣的机械,等待下一个春天。此时的结古,再一次迎来冰封的季节。虽然多了宁静,却并不凄楚。在弥漫着尘土的街头,在书声琅琅的板房教室,在一个个受灾群众安置点,我们常常与许多操着各地口音、风尘仆仆的人不期而遇,他们不是政府工作人员,也并非来自援建单位,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生之坚强

  寒冷的玉树冬夜,才仁扎西的祝酒歌从升着火炉的帐篷中飘向夜空。这一夜,他和他4位最好的朋友——伊西松保、更嘎成林、才宝、然杰——5位玉树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频频举杯。他们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震中都活了下来,还能在这寒冷的冬夜里喝酒,一起回忆所有的爱与哀愁。

  地震发生时,29岁的伊西松保在扎西大同村朋友家,被垮塌下来的一根大梁压住动弹不得。被埋两个小时后,他在前来施救的邻人帮助下爬出了废墟,立刻往家的方向飞奔。由于牵念着家人的安危,浑然不觉背上、右脚上的深深伤口和已经折断的肋骨。在他走过的地方,一路血迹。

  伊西松保在震前曾是青海民族大学的一名英文教师,当来自加拿大的“起步高原”组织的国际医疗队抵达玉树后,他顾不上折断的肋骨和化脓的伤口,每天斜靠在椅子上,为医生和伤员们用英、藏、汉三种语言不停地翻译。虽然每天面对着20多个医生,却对自己的伤势闭口不谈。“那些日子里很难入睡,不仅因为身体的疼痛,还有内心的焦灼。”他说。当医疗队离开后,他又忙着救灾物资的发放。

  “刚开始的那些天,没有伊西松保的消息,我们都以为他不在了。但玉树的苦难太重,我们都顾不上哭。”才宝说。那天清晨,他安顿好惊魂未定的母亲后立刻跑上家门口的民主路。先从牦牛广场对面的一个垮塌的二层楼中拉出一位被水泥板压住的四川老乡,紧接着又在三江源宾馆与4名四川人、2名藏族人一起,挖出了一位被埋的藏族妇女。“再见到伊西松保,已经是6天后了。我们紧紧的拥抱,庆幸都还活着。”

  才仁扎西和更嘎成林都在机场工作,在震后初期运送伤员的日子里,他们每当手里的工作一结束,就跑去抬担架。由于与伤员没有语言障碍,他们既是翻译,又是搬运工。“我眼睁睁看着6个人在我面前死去。那时就想着,能多送一个走就一定要送!”才仁扎西说。一个多星期,虽然单位宿舍近在咫尺,他们没有回去过一次。待到运送伤员的高峰期过去,他们一有空就跑到伊西松保所在的救灾物资发放点去帮忙。“能在这么大的灾难中活下来,还能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为自己的家乡做事情,这是我们作为玉树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幸运。”更嘎成林说。

  震后7个多月,伊西松保依然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西宁和玉树之间,帮助“起步高原”向玉树灾区运送、发放过冬物资。每每谈起地震,他总是淡淡地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安慰和照亮对方。”瑟瑟寒风中,这个坚强的康巴汉子搬运货物的双手一直没有停歇。强烈的阳光下,疲惫的身影中写满倔强。

  死之伟岸

  1300多年前,一位唐朝的公主挥泪拜别了长安的父母,西行3000多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文成公主进藏的路如今被称为唐蕃古道。1300多年过去了,山河不曾改变,高原的道路依然险峻。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有6名玉树志愿者在路上因车祸遇难,伤者8人。

  4月17日,来自四川的志愿者杨代宏在赴玉树运送饮用水途中遭遇车祸,不治身亡。

  4月23日,青海兴华医院职工张建华在完成历时8天的医疗救援工作后,在返回西宁途中遭遇车祸死亡。

  6月11日夜里,来自陕西乾县的格桑花西部助学创始人张亚莉在地震后第三次来到玉树,在给孤寡老人、贫困教师送完睡袋和糌粑后,在可可西里不冻泉附近,汽车从湿滑的路面滑下了山坡。

  10月27日夜,来自香港的曾敏杰作为义工与公司员工一行5人驾车前往玉树囊谦县瓦作村和麦曲村,运送过冬物资,不幸发生车祸,连人带车坠下百米深渊。曾敏杰和年仅20岁的杨浩、藏族志愿者布桑当场死亡,另有2人重伤。

  ……

  这些原本并不属于这里的人,将最后一缕呼吸留在了雪域高原,永远地成为了玉树的孩子。从此,有了千千万万玉树人为他们吟诵六字真言,挂上五色经幡,抛撒风马旗,点燃酥油灯。

  在一个个用生命写下感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不仅读到了志愿者们的无畏,还看到了生者的爱心接力。

  11月15日,曾敏杰遗孀马菁将青海省政府提供的10万元抚恤金投入以曾敏杰和杨浩命名的专项儿童慈善基金。“我想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因过度悲伤而万分憔悴的马菁眼含热泪说。此时,她身旁的杨浩母亲,摩挲着由青海省政府颁发给儿子的“青海红十字会杰出志愿者”奖牌,失声痛哭。

  爱,涌动在玉树每一个角落

  11月末的玉树扎西科赛马场受灾群众安置点,除了汽车的轰鸣声和看家的藏獒发出的犬吠,一切都静悄悄。

  赛马场东侧的仁爱社区服务中心里,来自西宁的志愿者刘彩霞正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

  8月底,她辞去了西宁的公司会计工作,只身来到玉树支教。初来乍到时,藏族小女孩索南巴忠总爱指着自己白色的羽绒服和她开玩笑:“老师,你看,你的脸就跟我的衣服一样白!”3个多月过去,早已被晒得黝黑的皮肤让彩霞常常在照镜子时感到几许感伤。

  在仁爱社区的100多个日夜,她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寒假即将来临,得知8岁的南江才仁要与母亲去拉萨朝圣,彩霞问他启程时间,男孩却低头不语,直到上课,才悄悄地对她说:“老师,我还是决定不去了。如果我走了,就不能在你离开玉树的时候送你。”男孩的话让彩霞几乎落泪。

  结古镇西,西同路旁的酥油灯儿童之家格外显眼。这个有着多功能教室、儿童游戏室、休息室和设备齐全的教室的地方是结古镇最大且完全免费的儿童学前教育中心。板房及设施来自广州信诚人寿的捐赠。而争取到这个捐赠项目的功臣便是一名来自宁夏的志愿者——刘功成。“在灾区的日子,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为孩子们申请的项目被批下来,看到自己的努力为所在的社区带来一点改变。”他说,“还有这里的老师,让我感到很温暖。”

  5月21日,刚抵达结古镇半个月的刘功成,迎来了他在灾区的24岁生日,学校的扎嘎老师用糌粑为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虽然那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悲伤中,但这个蛋糕让我感到由衷的幸福。”

  目前住在酥油灯儿童之家的还有一对来自香港的双胞胎姐妹——林家欣、林家慧。地震发生后,她们辞去了香港的文员工作,三上玉树。入冬后,她们联系了香港乐施会为灾区群众提供过冬燃料牛粪。每一天,且无论刮风和下雪,她们都要在结古镇走家串户,在各个社区调查、记录,然后挨家挨户地分发物资。

  “她们是最美丽的双胞胎。”刘功成说,“每天都在实实在在地做事。看到困难的老人,她们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11月21日,随姐妹俩在扎西大同村养老院的一次调查让刘功成深受感动。收到棉被和牛粪的老人们流着热泪,紧紧握着姐妹俩的手,不停地说着“才仁洛嘉”(长命百岁)。

  “我们很忙,也不希望什么报道,我们只是完成分内的工作。”当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姐姐林家欣说。她们确实太忙了。11月25日,学校老师们已悄悄做了火锅,准备为她们26岁生日带来一个惊喜,谁知也落了空。直到晚上9点,姐妹俩还没回来。

  离开酥油灯儿童之家时,结古镇已是华灯初上。缕缕炊烟从一个个蓝色帐篷的烟囱中袅袅升起。从结古寺的山坡上望去,结古镇如同布满了盏盏不灭的酥油灯。此时的玉树虽然寒冷,却有一股暖意浮上心头。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