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0 15:56 | 来源:新华网 2022 04/08 15:48:42 | 查看:1025次
新华社香港4月8日电 通讯:确定且温暖的力量——为了750万香港同胞
新华社记者牛琪 洪泽华 赵博 王旭
几块空白土地,已成生命摇篮。2022年2月许下的承诺,一两个月后落地生根。
今年年初,香港遭遇了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成千上万新冠肺炎确诊数字,牵动着四面八方的心。
29天,6所方舱;30天,1座医院——这是值得自豪的“香港奇迹”,更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速度”。4万多名建设者拼尽全力,他们做到了。
香港有幸,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获得了最为确定且温暖的力量。
3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前左五)等出席元朗社区隔离设施交接仪式。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感觉到深圳和香港离得这么近”
跨过深圳河,就到了香港。
从业20多年的机电安装工人蔡李安是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的2万多名建设者之一。站在施工现场,他感慨:“我第一次感觉到深圳和香港离得这么近,内地和香港密不可分。”
2月22日,中央援建的第一所社区临时隔离设施(方舱项目)在青衣开建;3月6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开始大规模施工。在此期间,香港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由数千例,激增至数万例。
2月26日,工作人员在青衣社区隔离设施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危难之际见真情更见担当。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无不把参与援港项目当成职业生涯中的莫大荣耀。
作为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首批援港“青年突击队”的领队,黄凯霖2月25日从深圳出发。“得知项目开工消息后我表达了参加的意愿,说来就来了。”很多生活用品都没带齐的他,在香港一头扎进了项目建设中。
援港内派工程师郑新树没有时间和家人当面道别,便悄悄留下一张纸条出了门。“我不太会表达,舍不得的话不敢当面说。”
攥着一把小号的一字螺丝刀,曾参与贵州将军山医院建设的电工唐明俊拉上叔叔唐维章、小叔唐维亮从贵州老家赶来参与援建。
“2020年援建将军山医院,是为家乡做点贡献。现在到香港来支援,想着能用上自己的经验,再多为国家做点事。”唐明俊说。
2020年错过火神山、雷神山“两山”医院建设的梁珂成,得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消息后,征得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士妻子同意,推迟婚礼,从西安奔赴香港。
而对徐佳宸而言,不过是换了个岗位继续守护香江。曾是解放军驻港部队一员的他,如今是中建深装河套项目现场安全负责人——战“疫”一线,“老兵”再来。
每天至少3万步
连续作战超过24个小时,脚步遍及约10万平方米土地,冻雨下扛着装备四处奔波……对元朗社区隔离设施项目测量团队成员罗洪柱而言,日行3万步是最低标准。恶劣天气,连夜勘探;累了渴了,原地冒雨休息用餐。
2月28日,仅用一周时间,青衣方舱完工。随后,新田、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粉岭、洪水桥方舱相继完工。3月24日,元朗方舱交付。仅仅29天,中央援建的6所方舱全部交付,约2万隔离床位投入使用。
施工高峰期,超2万人为建设香港的方舱流下了汗水。
“新田项目验完消防后,躺到床上那一刻才想起来,原来我今天能在床上睡了。”负责机电安装工作的池星,先后参与了青衣、新田、洪水桥、元朗的项目,每次转场几乎都是“无缝衔接”。
3月24日拍摄的香港元朗社区隔离设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作为中央援建香港社区隔离设施信息化保障组管理人员,杨晓鹏主要负责网络系统搭建。六个项目都较为偏僻,信号基础较差,最差的要数元朗社区隔离设施。
“元朗地块像片沼泽,起初可以说完全没有信号,打电话、传资料经常要拿着手机、电脑跑到项目外面找信号。”他说。
接到任务后,杨晓鹏迅速建了一个“通宵会议室”,把从设备供货商到现场安装落地的所有相关人员全都拉了进来。他和团队用4个小时,首次全远程确定了网络规划方案,自己则在“通宵会议室”里持续不断地协调对接了28个小时。
最终,不到一天半,他们将连一张图片都发不出去的沼泽地变成了5G信号全覆盖、网速达到300Mb/s的“高速公路”,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用网和通讯需要,搭建起生命救治的通信桥梁。
“女儿说:‘我也有爸爸’”
过去两年,李大林只回过三次家。
作为元朗社区隔离设施项目的副总指挥,李大林只能在晚上和家人视频通话。“一次和太太视频时,她跟我说,女儿看到邻居父亲带着孩子回家,就跟人家说:‘我也有爸爸。’”言及此处,他的泪水在眼镜片后瞬间涌出。
与家人分离,是几乎每个建设者的共同经历。
4年多前结婚的高黎明,是第一次与两个孩子分开。“一期医院交付之后,我们还会再忙一阵,要到二期和方舱那边。”他说,“之后希望给自己放个假,多陪陪家人和孩子们。”
水电工毛志平和毛冶平是亲兄弟。二人所在的班组负责宿舍区消防、给水管道作业,一般至少12人、7天的工作量,如今只有东拼西凑的8人和不足3天的时间。
24小时不间断施工,他们没有叫苦,但只要谈及家庭,兄弟二人就深感愧疚。目前,老人和五个孩子全部由毛志平的妻子照顾。与家里通电话时,他们听到的是:“你们俩要互相照顾,多注意身体,不用担心家里,都很好!”
3月16日拍摄的中央援建香港洪水桥社区隔离设施。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香港本地的建设者们同样选择“不回家”。
“青衣项目只有短短一周的建设时间,工程量非常大,我连吃饭和睡觉都是挤在自己的车上完成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家。”该项目高级项目经理钟发明说,七天时间里,他的电话就没停过,“电话打爆、手机数据流量用光,每分每秒都必须要把握”。
粉岭社区隔离设施,是该项目现场管理人员邝浩然参建的第一个防疫工程,也是第一个以周为单位交付的工程。
“隔几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比谈恋爱时回复女朋友消息还要快,很紧张。”他说,“平时的项目有时间慢慢磨合,这个紧急工程逼着我们高效磨合。”
在粉岭社区隔离设施交付当天,邝浩然难得在小孩未入眠前到家。由于久在阳光下暴晒,他的脸黑了很多。
那天回到家,孩子表现得很错愕,“有点认不出我了”。
“狮子山下 你我同守”
有件事令黄凯霖至今难忘。
在支援青衣社区隔离设施项目建设时,一位香港工友主动向黄凯霖打招呼。“他用力拉扯洗晒褪色的衣服,得意地展示‘中国建筑’的标志。原来这是他十几年前的工服,当天特别穿上来参与建设。”黄凯霖回忆。
那位50多岁的工人有些激动:“中央救我们香港,我好开心可以在这里工作。”
“虽然互不相识,但他由内而外地开心,让我感到我们的工作是得到香港市民认可的。”黄凯霖说。
3月2日,“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铁路援港班列抵达香港。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狮子山下 你我同守”的信念,在所有建设者的行动中,凝聚成众志成城的力量。
2月25日,一封落款“青年突击队全体成员”的“请战书”递到了中建国际领导的案头,“不辱使命,不负韶华”的文字下,是十多个鲜红手印和郑重签名。
作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00后”援港内派工程师傅帅早在2月初便主动向公司请缨前往一线支援,但他的妈妈对此十分担心。
“好在父亲和我一样,觉得参与援港是使命和责任。”傅帅说,“我们爷俩说服了她。”
4月7日,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竣工交付。就在前一天,香港单日新增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至2777例。
和最高峰时单日新增确诊逾5万例相比,香港抗疫的曙光,也许就在不远处。
赴港第一天深夜,傅帅放下行李就加入了地盘巡查的队伍。巡查时,他发现对面的写字楼上有16个字在循环播放:“感谢中央、全力援港,团结一致、同心抗疫”。
他顿生感慨:“香港与内地一脉相连,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刻,我义不容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