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19:06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21/09/06 16:09 | 查看:982次
马俊河,男,汉族,群众,1981年2月出生,甘肃民勤人。出身农村的他高中毕业后,2000年外出云南打工,2006年发起成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2009年返乡全职从事生态治理,15年在荒漠中植树超过5万亩。现任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民勤县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并当选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政协民勤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武威市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民勤县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2000年,高中毕业的马俊河离开家乡到云南做起了药品销售,干得顺风顺水,到2004年就升任某药企甘青宁业务办主任。在此期间,民勤县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大量土地沙化,家乡生态的恶化引起了马俊河的关注,2006年6月,在“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使命召唤下,发起成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2007年开始,他通过互联网组织志愿者在民勤压沙植树、种植梭梭,同时配合政府推广关井压田、压减耕地、节水灌溉等政策。2009年,他辞去年薪10万元的工作,返乡专职从事生态治理。到2021年5月,面向社会募集资金1058万元,在民勤县建设了6个志愿者生态林,种植梭梭等各类林木53000余亩,成活率超过85%。与15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19家,至2020年底,电商帮扶计划累计销售农产品5117.5万元,带动就业700多人,为农民增收1921万元,帮扶农户373家,信息化惠农联系农户2600家。开发了基于GIS和无人机航拍的甘肃青年林在线实景展示平台、“青梭慧农”微信小程等应用程序,研发植树机器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现后可以将荒漠化治理成本降低一半。
他十五年带动五万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形成以沙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化反哺生态治理的志愿服务模式。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个人曾获第19届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2015年全国绿化奖章,第八届全国母亲河奖绿色卫士,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9年武威市劳动模范。
初心,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
甘肃省民勤县,中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端,从地图上看,民勤绿洲像一块楔子,隔在两大沙漠之间,把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一分为二。
马俊河出生的地方—夹河乡国栋村紧挨着腾格里沙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的生活十分艰苦。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和同龄人从小就听着长辈的念叨长大: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永远别再回来。2000年,19岁的马俊河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他还是离开民勤,到昆明打工,慢慢学着做起医药生意,到2004年就升任某药企甘青宁业务办主任。如果没有意外,干得顺风顺水的马俊河将会和其他在外“混得好”的民勤人一样,成为乡亲们嘴里的榜样。
“意外”在2004年发生了,那一年,《南方周末》的一则报道援引中国科学院专家观点称,按民勤当时沙漠化速度,民勤地下水将在17年后枯竭,届时两大沙漠将合拢,民勤也将随之消失。第一次听说民勤可能消失时,马俊河直接呆住说不出话,他开始在网上不停地查阅有关民勤的信息,并通过网络认识了拯救民勤网的创办者韩杰荣和众多关心民勤生态的小伙伴。
20世纪90年代,因为上中游过度用水、地下水超采,以及过度垦荒导致的生态破坏等因素,民勤重要湖泊相继消失,大量土地沙化,每年都有数万亩沙枣、白茨、红柳、梭梭等耐旱植物大量死亡。到1999年,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95%,并以每年三到四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青土湖已呈合围之势。民勤的存亡,成了民勤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要是这两个沙漠合二为一,会形成一个近10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成为中国第二大沙漠。民勤绿洲消失,将直接威胁到西部战略通道河西走廊的安全。”这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但是具体怎么做、能做到啥程度,大家的心里都没底。但是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动起来,2006年6月,他们发起成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并通过联合媒体进行书画义卖,筹到善款后一起去民勤治沙种梭梭。
2007年春节,马俊河和韩杰荣两人利用年假,骑着摩托实地走访了国栋村附近适合造林的荒漠。在完成地形勘察并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治沙协议后,马俊河返回兰州通过互联网召集志愿者。4月中旬,30多名志愿者从兰州驱车400公里奔赴民勤,一个早晨的时间,种下了2万多株约80亩梭梭。
志愿者的热情让马俊河很感动,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现实问题,随着拯救民勤行动影响力和规模的扩大,种下的梭梭林需要养护,公益行动本身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以及一些事务性的日常工作等。但是从网络讨论到线下活动,进而跨越到实际的生态治理行动,马俊河就这样被推着,离民勤越来越近。
行动,回归家乡投身生态治理
每次志愿者种完梭梭,马俊河都带领大家开篝火晚会、游览当地景点。临走时,他把精心制作的明信片、徽标发给大家。他想让治沙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治沙,关注民勤。多年后,马俊河坦言,自己当年没有什么“壮士断腕”的决绝,只是有个很简单的思路,17年之后民勤绿洲会不会真消失,那是老天的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年轻人,如果尝试做点事可以让自己将来不后悔,那就去做好了。
2008年,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地方政府对治沙的决心也越发显著,民勤县城入口,“不要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标语至今醒目。全县累计关闭机井3318眼,压缩耕地64.25万亩,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沙产业。
2009年春,马俊河从兰州辞职回民勤,全职投入治沙。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很遥远。
前两年,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参与者还可以,但是募集到的资金很少,加起来不到2万元,为了多买些梭梭苗,协会几个发起者商量,将募到的资金全部用于治沙买梭梭苗,其他交通行政等费用,就全部由协会的发起人自已掏腰包垫支。
一年下来,马俊河垫进去了十多万,做药品攒下的钱花完了,相处五年的女友分手去了北京,加上乡亲们不理解,2009年的秋天,对马俊河而言,却是早早陷入了人生的寒冬,追求的梦想失去了方向。有些自闭的他长期闭门不出,或者一次次跑进沙漠,对着还不到膝盖高的梭梭发呆流泪。痛定思痛后,他找到了症结:做志愿服务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有专业的运作。
2010年春天,事情迎来转机,4.24特大沙尘暴惊动了很多媒体,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一个地方能成为独立的“天堂”。在杭州日报一位记者的建议下,杭州日报社发起“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许多杭州市民开始通过捐款和实地种植等方式参与进来,第一年就有120亩“杭州林”在民勤种下,这一活动持续至今,累计超过1万亩。
2011年开始,腾讯公益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多个公益组织参与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从2007年的30多名志愿者种下80亩开始,到2020年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种植防风固沙林5000亩。“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已成为中国公益治沙的典型模式。马俊河与团队定下“10元一棵梭梭树”的标准,现今已成为行业的标杆,实现了利用互联网种树治沙的可持续。10元钱,刚好可以覆盖种植一棵梭梭所需要的幼苗、买水、运水及人工等全部成本。
2020年,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注册为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开启新的征程。并初步建立了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普通志愿者+活跃志愿者+骨干志愿者+核心志愿者+理事会的五级志愿者体系。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名,注册志愿者11890名,其中核心志愿者181人,各类车辆9台,工具1300套,具备了在荒漠化地区长期开展生态治理的能力。
截至2021年5月,累计带动五万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和村落小生态治理活动,面向社会募集资金1058万元,先后在民勤县建设了国栋、苏武山、沙岭子、桦柴墩、昌盛、四方墩6个志愿者生态林基地,种植梭梭等各类林木53000余亩,成活率超过85%。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周边的困难村民,累计向农民发放植树劳务款49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12个村庄周边的流动沙丘,让7900多名村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受流沙侵袭。
2020年底,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现26.6平方公里的碧波,生态实现全面好转,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
电商,产业化解决荒漠化治理困境
马俊河认为,生态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更直接一点讲,荒漠化还是“钱”的问题。民勤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产品的糖分高,沙漠瓜果的病虫害也少,品质非常不错,只要解决好物流和品牌问题,民勤农民完全可以通过瓜果增收。
2013年,马俊河在甘肃省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带动下开展起电商帮扶计划。他和团队注册了梭梭农庄等商标,还开发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其中就包括影响力最大的蜜瓜品牌“沙瓜先生”。开启了自己的“网红”带货之路,他给自己取了新网名—“苏武新牧”,变身“种梭梭的马哥”,举着手机在沙漠瓜地里尝试直播卖瓜,并直接促成了民勤蜜瓜节的举办。
他们的电商模式被当地不少人借鉴、复制,甚至有人直接照搬他的文案和拍摄方法,他也不介意,“这说明,这个路子是对的。”在他看来,只有让本地人的生活好起来,明白留在家乡有盼头,他们才会真的留下,只有留着了人,才能留下民勤绿洲。2017年末,民勤县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在生态扶贫方面,自2008年开始,组织120多名志愿者,推广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9000余亩。组织农户嫁接肉苁蓉500多亩,种植枸杞780多亩、红枣650多亩,日光温棚158座,生态养殖小区2座。协会开发特色农产品16种,设计产品包装15个,通过志愿者的口碑传播,带动农村青年加入电商创业。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与15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19家,至2020年底,累计销售农产品5117.5万元,带动就业700多人,为农民增收1921万元,电商帮扶农户373家,信息化惠农帮扶农户2600家。解决了荒漠地区居民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生态产业化,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荒漠化的成因。
创新,用更少的资金治理更多的荒漠
梦想与绿洲同在,立足河西走廊,构筑西部生态屏障,是他们的理想和愿景。
他注重经验的复制与传播。生态教育方面,他们倡导沙漠地区的‘研学旅行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全新设计课程12项,包括参加压沙、植树、消灭鼠害等室外活动,农业采摘、地方美食等观光活动,生态课程、挫折教育、徒步、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结合当地的乡土、地理、历史、人文文化,达到研学旅行的目标。明确了志愿服务是研学旅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出版《沙与树》等文创产品4套,建立了生态科普宣传网站,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主题暑期训练体验营,近三年共有来自全国37所大学的79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学习体验,22支队伍741人参加了为期7天研学旅行活动。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度,提高财务透明度和公信力,他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航拍的青年林在线实景展示平台,网络展示的“甘肃青年林”与现场一致,每一棵树都有编号和经纬度、种植年份,志愿者或捐助者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自己所捐种树木的生长情况,现已进入内测阶段。
我国亟待治理的荒漠化面积巨大,仅甘肃省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就达到16.71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致使甘肃省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为了降低治理成本,他与深圳图鸥、清华大学、麻省理工、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合作,研发自行式植树机器人,已申请发明专利9项,正在试制原型机,通过自动化提高种植梭梭的效率,可以将治理成本由现在的每亩700元降低一半左右。
他关注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对农村信息化的需求,与省农行合作,开发“青梭慧农”微信小程序,实现单个农户种植养殖信息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以产定销、农民增收的目标,2020年开始向省内其他县区进行推广。
十五年来,他致力于西部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开创了以志愿者为主导、民间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先河,带动五万多人投身荒漠化及生态治理,形成以沙产业为主导,生态治理与电子商务相互促进,通过产业化反哺生态治理的志愿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民间产业治沙和公益创新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可行之路。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具备了在西部大规模推广的基础。
在他的带领下,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曾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第12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甘肃共青团脱贫攻坚“青年榜样”,生态扶贫和生态治理两个志愿服务项目入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汇编。项目‘拯救民勤志愿者绿洲行动’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提名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中央网信办网络公益年度项目奖,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项目‘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曾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梭梭小镇农产品大数据平台’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金奖。
个人曾获第19届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2015年全国绿化奖章,第八届全国母亲河奖绿色卫士,第十二届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9年武威市劳动模范。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新华网、中国甘肃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多次参与团中央、中央文明办、团省委等组织的交流活动,向国内外公益组织分享成功经验。
十五年来,他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返乡创业,投身生态治理,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家庭的不理解、经费的拮据和匮乏,扎根荒漠不动摇,用满腔热血和汗水、泪水混合在一起,浇灌出一株株翠绿的沙漠卫士,用青春阻击沙尘暴,守卫着家乡的平安康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