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7 19:27 | 来源:《瞭望》 2022 02/26 17:28:56 | 查看:429次
◆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 青海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突破体制藩篱,改变“九龙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不仅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还让牧民吃上生态饭,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本底报告,第一个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颁布施行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
◆ 过去,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有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管理体制弊端突出。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赋予三江源国家公园五大试点任务之一,也是最大难点
◆ 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大的亮点。按照“一户一岗”原则,确保园区内每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21600元。让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分享保护红利,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 2020年8月国家评估验收组验收时,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卓有成效,已经初具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文化特征和管理特征
◆ 在昂赛大峡谷走访时,一位牧民用藏语说:“我们生态管护员像是一滴一滴的雨,落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海里。”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从此发源,一路奔腾不息,哺育了灿烂的文明。
这块高高隆起的地理高地,就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
曾经,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这里生态退化恶化,河流频频断流,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动物锐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块高地备受关注——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并提出具体要求。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谆谆嘱托,殷切期望,为青海擘画了蓝图,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青海敢为人先,先行先试,通过突破体制藩篱、改变“九龙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举措,不仅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三江源模式”,更让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吃上生态饭,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2016年试点启动到2021年正式设园,5年多时光里,镌刻下青海近600万各族儿女在青藏高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奋斗足迹。
勇担国家使命,肩负“源头责任”
约古宗列盆地,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2月中旬的清晨,“黄河源头第一家”——藏族牧民格求来到这里。他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名生态管护员,每天骑马巡查,守护源头。
格求脚下的这片土地,在4个多月前,刚刚成为我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三江源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12日宣布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黄河、长江源头及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完整纳入,使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海拔4712米,这里群山逶迤,雪峰高耸,冰川起伏,草原广袤,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发源于此的长江、黄河携众多支流,浩浩荡荡,汇流入海;澜沧江一江连六国,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
这块地理高地,是一块大美的颜值高地。这里有地球上最富野性之美的地理景观,广袤的冻土,浩瀚的冰川,扶摇的雪线,巨大的山系,辽阔的草原,古老的原始森林,以及满山遍野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这块地理高地,是一块璀璨的文明高地。在三江源发现的数量较多、类型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显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三江源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数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迁徙、发展、融合,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明。
这块地理高地,更是一块珍贵的生态高地。这里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的清洁水,且近年呈增多趋势。据青海省水利厅发布的《2020年青海省水资源公报》,近年来,青海省向下游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亿立方米,2020年度输送水量为954.98亿立方米。同时,这里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生态安全举足轻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后,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这意味着,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建立国家公园,意味着中国将对三江源生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这,对生态脆弱的三江源来说,是福音,是希望。
这,对青海省来说,是责任,更是大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比一些省级行政区面积还大,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治多、杂多、曲麻莱、玛多四县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1.7万户7.2万人。试点的难度、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信长星说,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海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扎扎实实”“三个最大”“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国字号”改革工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勇担“国家使命”,肩负“源头责任”,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
青海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下称《部署意见》),提出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看到一间“挂图作战”室,这里从一个侧面记录和见证着体制试点艰难推进的每一步。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告诉记者,管理局对照中央和省委相关文件梳理出62项试点任务,根据国家林草局综合评估意见梳理出5个方面10项整改任务和20条整改措施,根据自然资源部督查反馈梳理9项整改措施,全部制作成图表,挂满墙壁,并用不同颜色标注,明确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进展情况等,不断更新,挂图督战,对照完成。
视频丨《源生万物》
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
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2020年8月,《部署意见》提出的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2021年初,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验收评比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名列首位。
国家评估验收组验收认为:“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按照试点方案要求,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大胆先行先试,全面、高质量完成了试点阶段各项任务,积极探索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亮点,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摸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评估验收组组长杨锐在参加为期8天的现场验收评估后,在西宁告诉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效果超过预期”。
在国家评估验收组看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卓有成效,已经初具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的资源特征、文化特征和管理特征等雏形。
杨锐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给他印象最深的有四点:第一,青海从上到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生态保护集体意识;第二,有一支有担当、有能力、肯吃苦、讲奉献的干部队伍;第三,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产生了以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创新;第四,正在创造极具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范式。
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范式,已被归纳梳理为“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即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
这是青海举全省之力圆满完成的体制试点任务,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青海样板”。
青海省副省长刘涛几年来主抓生态,一线推动感受颇深。他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基层干部职工、当地群众对这片高天厚土的挚爱,感受到他们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奉献担当。
对基层藏族牧民群众而言,生态文明建设顺民心、顺民意。在昂赛大峡谷走访时,一位牧民用藏语说:“我们生态管护员像是一滴一滴的雨,落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海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河流纵横,风光旖旎(2016年8月20日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破解“九龙治水”
过去,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有6类15个保护地,人为分割、各自为政、条块管理、互不融通,管理体制弊端突出。
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赋予三江源国家公园五大试点任务之一,也是最大难点。
青海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
在不做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组建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管理局,对园区所在4县乡建立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地、辐射到村的新型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目标。
同时,组建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有效实现途径。
记者走访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大园区,基层干部纷纷反映:“改革后政令更畅通了,行动迅速,效果明显。”
“国家公园就好比是大脑,下设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好比是左手和右手,担负不同职责分工,又相互监督。”在治多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才仁闹布对记者说。
走访中基层干部反映,过去“林”管林,“草”管草,且执法能力、监管能力都很弱。整合后,各资源环境执法局都有十多人以上的队伍,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高效联动,弥补了过去的缺陷。
比如,原来的玛多县渔业站仅有一台车3个人,承担着黄河源园区扎陵湖、鄂陵湖1200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及县域内所有水系的渔业执法。巡护起来一周都跑不完,且很多地方没有路,常有执法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整合后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有20多人,近年接连破获“7·26”非法捕杀藏野驴案、“8·23”非法采金案等大案要案。
记者走访发现,相关管理体制的整合经历了一个磨合理顺的过程,在摸索中前进,在磨合中向好。
青海建立园地协同运行机制,推动园地间形成共建合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属中央事权,实行委托地方代管的模式。管理局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对三江源生态和自然资源资产实行一体化、垂直型、集中高效统一管理保护,一名副局长兼任玉树州委常委、副州长。玉树州、果洛州分别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进辖区内体制试点各项工作落实。
治多、曲麻莱、玛多、杂多4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时任管委会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主任。青海省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玉树州、果洛州联席协调会议议事规则,有效调动了管理局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与两州及园区四县党委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园地协同。并将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入两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生态保护指标占60%以上。
新机制建立后,试点开展多项开创性工作,搭建起国家公园的“四梁八柱”。
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多项国内第一:
第一个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的本底报告,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严格保护、管理管控、高效利用奠定基础并探索经验。
第一个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对14400多个地块进行边界、属性、状况、等级的登记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田俊量说,确权最大难题是“一地两证”(同一地块上有草原承包权证和林权证)用技术的办法在数据库中表述清楚了。整个确权工作经过了县乡两级公示,认可了确权登记的成果。“这为实现‘两个统一行使’和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此项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
颁布施行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为国家层面开展国家公园立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在搭建国家公园“四梁八柱”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样亮点纷呈:
在推进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5个专项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制定印发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等14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
制定发布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导则、形象标志、标准术语以及生态管护规范等地方标准,有效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标准需要。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生态保护站勒那村生态管护队第七组的队员在鄂陵湖畔捡拾垃圾(2018年12月2日摄) 张龙摄/本刊
“一户一岗”生态管护
国家公园体制不仅是生态意义上的变革,还要求以生态为抓手,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解决好人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大的亮点。青海在试点中立足省情实际,牢固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省财政每年拿出3.7亿元资金,按照“一户一岗”原则,确保园区内每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21600元。这让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分享保护红利,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48岁的牧民生态管护员索南文毛,家住长江源头所在的玉树州治多县。蜿蜒奔涌的长江水,在这里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美景观。
“‘萨’(藏语)是雪豹,‘闹’(藏语)是岩羊;放牧是巡护,转湖就监测;见到动物要记下……”索南文毛边捡拾垃圾,边念叨从生态管护员培训班上学到的口诀。
这里曾经草原退化严重,还出现了黑土滩。“国家公园建设让家乡的环境保护得更好,很多野生动物又回来了,草原上、水里都比以前更干净了。”索南文毛说。
越来越多的当地牧民跟索南文毛一样,成为生态管护员,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超过两万名生态管护员,他们从事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掌握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进入全面好转的新阶段。
黄河源园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变迁的典型代表。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里草原退化沙化严重,黑土滩遍地,鼠害猖獗,湿地萎缩,湖泊干涸,雪山消失,野生动物难觅踪迹。甚至在2003~2004年间,黄河源头区域一度断流,生态红灯频频亮起。
位于扎陵湖乡多涌村境内的多涌大桥,修建在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的河段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这里曾发生连续跨年度断流。
记者曾于2004年3月底到这里采访,那时宽阔的河床整个裸露在外,河底满是黄沙。2020年8月,记者故地再访,站在桥面上远望,但见碧浪翻滚奔涌,水面宽阔水鸟翻飞。
“近16年来,黄河源头区域没有再发生过断流现象。”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说,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现大地,“千湖之县”玛多的湖泊数量,也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黄河源园区的生态巨变并非个案。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持续恢复,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三江源千湖再现、生态好转的背后,是青海抓住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的窗口期,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补播、封沙育草、湿地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实现增草、增绿、增水;园区内48宗矿业权全部退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抚平生态疮疤,彻底解决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牧民阿松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巡护。他布设的红外相机曾在同一点位拍到雪豹和金钱豹的影像,这一直让他引以为豪,并成为巡护动力。
在昂赛,牧民们带领访客看雪豹、拍雪豹,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体验特许经营的成功探索,每年增加收入超过100万元。昂赛大峡谷,也因此成为国际有名的雪豹户外监测点,被喻为“大猫谷”。
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说,这里已累计识别出80只雪豹和12只金钱豹,从人兽冲突补偿到自然体验特许经营,不断示范着人与雪豹、金钱豹共存的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青海义不容辞。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好、管护好,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不懈奋斗。
早春,三江源沉睡的冰川雪峰正在渐次苏醒。阳光照射下,水珠滴滴,细流涓涓,不断汇聚磅礴之力,准备着又一次的启程奔赴。不久,高原冰雪消融,更丰盈的清水将奔涌东流!
三江源,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黑颈鹤(2021年10月21日摄) 张龙摄 / 本刊
刊于《瞭望》2022年第9期
视频《源生万物》
总监制:冯瑛冰 江时强
监制:史湘洲 陈凯
统筹:张冉燃 吕雪莉
记者:柳泽兴
制作:新华社青海分社
新华社瞭望周刊社
新华社青海分社
制作
素材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